3月18日,在遵义市红花岗区板桥村猕猴桃种植基地里,村民们正围成一圈,认真聆听农业专家讲解猕猴桃品种选择、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日常管护等方面知识,并不时进行互动交流。“以前不懂,今天听专家讲了后增加了知识。怎么打药、枝条怎么管理基本上都学到了。”该村种植大户唐光法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近年来,遵义市红花岗区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作用,把政治觉悟高、组织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产业大户逐步培养为产业发展能人,切实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
亩海龙坝区春景。
聚焦党建引领,强化组织保障增动能
红花岗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采取“协会+”模式,推动农村农业产业发展,培养造就一批“土专家”、能人大户、致富带头人,积极推进“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的模式,逐步形成了“一村一特”的区域特色产业。
“协会+农户”,加出了规模。针对传统种养殖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等问题,采取“大户带小户”的方式,由村党组织牵头,种养殖大户带动,成立专业种养殖合作社,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发展合力。深溪镇龙江村依托蛋鸡养殖能手胡述荣,成立蛋鸡养殖合作社,对辖区有养殖意愿的农户提供鸡苗、技术指导等,逐渐成为规模性蛋鸡养殖专业村。目前,全村共有蛋鸡养殖户37户,培养存栏量万羽以上养殖能手达11人,存栏量30万羽,禽蛋年产量余吨,产值余万元。
深溪镇龙江村蛋鸡养殖合作社。
“协会+管理”,加出了规范。按照“标准化、规范化”要求,深溪镇龙江村蛋鸡养殖协会制定规章制度,对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明确,让制度既成为约束种养殖户的“紧箍咒”,又成为学习养殖技术的“工具书”,进一步规范蛋鸡养殖档案、定期消毒、环保实施等,走出了一条生态养殖的龙江模式。目前,该协会共争取贵州省“三百工程”项目资金30万元,财政奖补项目资金15万元,用于疫苗补贴、消毒器械等,实现户户建立完善的养殖档案,环保设施全部按标准规范,带动了附近余人务工就业,人均月收入元以上。
“协会+扶贫”,加出了效益。充分发挥协会帮扶作用,积极致力脱贫攻坚,注重引导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脱贫。李乐祥一家因病致贫,家庭生活困难,是龙江村典型的贫困户。协会支部了解情况后,动员他们养殖蛋鸡,并为其申请特惠贷购买设备,手把手帮助其从事蛋鸡养殖。李乐祥一家于年从只开始饲养,截至目前,存栏达到羽,年利润达12万元。
聚焦平台培育,提升技术服务增效能
同时,红花岗区采取区级统筹,致富带头人自主抓技术提升,积极创办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引领农民增收致富。
推进“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面临农村产业技术匮乏的现状,整合全区农技专家资源,精准组建农业专家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农技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实现辣椒、蔬菜、水果等5大支柱产业、个农业专业合作社、9个亩以上坝区全覆盖。年以来,组织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7期人次,建设农业种养殖示范样板点21个,解决技术难题38个;思想政治过硬、在脱贫攻坚中作用发挥显著的1名农业技术人才获得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党员”称号,2名获得全区“红城英才”称号。
巷口镇大球盖菇迎来丰收季。
推进“外来先进技术”服务“三农”行动。在区、镇农技部门全方位、多层次技术指导的基础上,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加大对种植农户技术的培训力度,确保致富能人技术知识不断更新,带富能力不断增强。巷口镇八卦村村级组建的六禾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股东刘万成,充分利用巷口镇产业结构调整契机,流转林地、土地、田地共余亩,通过外出和运用网络媒体学习种植技术,从技术致富到带动致富,解决辖区群众20余人就业,年收入增加2万元以上。
推进“土专家技术人才”服务“三农”行动。建立健全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数据库,定期组织“土专家”开展现场教学和技术指导,“师带徒”“手把手”传授专业技术,不断提升农民种植技术。市区两级人大代表胡万华,将长期种植水晶葡萄的经验进行系统梳理,形成葡萄种植的技术参考,带动群众种植水晶葡萄1余亩;贡米村周亚,利用自身优势,带领30多户农户成立西瓜专业合作社,为瓜农统一提供西瓜良种,手把手教群众种植西瓜管理技术,并且为瓜农销售西瓜,搞好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实现每亩收入超万元的好效益。
聚焦政策扶持,激励产业发展增质能
不仅如此,红花岗区还着力发挥乡贤、“乡土人才”等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助推作用,激励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各施所能、大展才华,推动城乡人才共育共享,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做好政策宣传,让梦想致富的敢打敢拼群众有希望。通过系列惠农政策,发展农业产业,培育“能人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血液和新动能。为提高政策知晓率和产业参与率,区农业农村局专门组织精干力量到各镇村开展政策宣讲。同时,成立产业发展包保小组,明确“一人一村”开展技术指导工作。金鼎山镇板桥村新桥组朱国永和陈加兴受政策指引,组团利用落荒土地,采取连片种植的方式,种植辣椒亩,年产值达26万余元。
海龙镇贡米村创业人才左安锋在晾晒大头菜。
做好激励关怀,让担当实干的农村实用人才有温暖。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帮扶好、引导好农村“人才”发展壮大产业。海龙镇贡米村村民左安锋,牵头成立了“遵义鑫贤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自主流转及带动周边农户转产种植大头菜余亩,亩产近斤,不仅实现自身创业梦想,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而且每年还能解决村民务工累计余人次。为促进大头菜产业的发展,海龙镇政府还帮助左安锋新建平方米的库房、1平方米的晾晒棚及30多平方米的烘烤房,解决了大头菜存放以及烘干难题,让左安峰的创业梦更加坚定、踏实。
做好扶持保障,让责任感强的有志有谋青年有信心。多方发力,加大扶持力度,共谋发展致富之道。莲池坝区致富能人殷仁华,在镇政府资金扶持和村党组织的帮助协调下,承包连片土地亩,通过“党组织+能人+合作社+农户”命运共同体,带动农民人增收余万元,直接带动10余户贫困户脱贫;板桥村汪明先在特惠贷政策扶持下,在农牧部门专家的帮助下,成立绿壳蛋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存栏00多羽,日产鸡蛋余个,带动全村30余户90余人脱贫。
乾鸿申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安通王法
编辑孙蕙
编审付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