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病——化脓性炎。
尖锐湿疣——乳头瘤样+凹空细胞。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细菌+脑脊髓膜+化脓性炎。
伤寒——肉芽肿性炎+平行溃疡。
细菌性痢疾——纤维素性炎+假膜+地图样溃疡。
原位癌:指癌变仅限于上皮层内,常累及上皮全层,但基底膜完整,未侵破基底膜。
子宫颈早期浸润癌:不超过基底膜下3~5mm(显微镜下才能证实)。
子宫颈浸润癌:超过基底膜下5mm。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和增生。
炎症的重要标志——以血管反应为中心的渗出性病变。
炎症过程的主要特征和防御的中心环节——血管反应。
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炎症细胞。
机化: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的过程。
大叶性肺炎——纤维素性炎;小叶性肺炎——化脓性炎。
嗜酸性小体——肝细胞胞质坏死。
所有细胞损伤最早的表现形式——细胞肿胀(水变性)。举例:病*性肝炎——肝细胞重度水肿,圆如气球——气球样变。
脂肪变(脂肪沉积)——常见于肝、心(虎斑心)、肾。
槟榔肝——肝淤血+肝脂肪变。
消化性溃疡分4层——渗出层、坏死层、肉芽组织层和瘢痕组织层。成熟性畸胎瘤——预后好;未成熟性畸胎瘤——恶性。
子宫颈鳞癌:分为糜烂型、内生浸润型及外生菜花型。
胰岛细胞瘤——好发胰尾;胰腺癌——胰头部。
那些“稍大”的知识点
1.癌前病变
2.肉芽肿
3.乙脑
4.梅*
5.AIDS
6.结核
7.糖尿病
七版病理学教材P表述为:
①大肠腺瘤;
②乳腺纤维囊性病;
③慢性胃炎与肠上皮化生;
④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⑤皮肤慢性溃疡;
⑥黏膜白斑。
(1)黏膜白色病变;
(2)乳腺增生性纤维囊性变;
(3)结肠、直肠的多发性腺瘤性息肉病;
(4)皮肤慢性溃疡;
(5)慢性子宫颈炎伴子宫颈糜烂;
(6)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溃疡;
(7)肝硬化。
1.由渗出的单核细胞和局部增生的巨噬细胞形成的一种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2.病因
(1)细菌:结核病、麻风(麻风杆菌)、猫爪病(一种革G-杆菌)。
(2)螺旋体:梅*。
(3)真菌和寄生虫:组织胞质菌病,血吸虫病。
(4)异物:手术缝线和石棉纤维。
(5)原因不明:结节病。
3.病变特点
肉芽肿主要成分: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
细胞核排列在细胞周边——langhans巨细胞。
细胞核散在分布在胞质内——异物巨细胞。
最具有代表性的肉芽肿——结核性肉芽肿,又称结核结节:中心为干酪样坏死,周围有上皮样细胞呈放射状排列,并见langhans巨细胞,外层为淋巴细胞及纤维结缔组织包绕。
——病*引起脑及脊髓实质的变质性炎。
(1)变质——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卫星现象——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周围常有增生的少突胶质细胞围绕。
噬神经细胞现象——小胶质、中性粒细胞侵入坏死的神经细胞内。
软化灶形成——筛网状病灶——乙脑的特征性病变。
(2)渗出——血管淋巴套。
(3)增生:小胶质细胞弥漫性增生,形成局灶性胶质结节。
(一)基本病变:
1.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和血管周围炎(见于各期):
(1)闭塞性动脉内膜炎。
(2)血管周围炎——浆细胞的出现为本病特点之一。
2.树胶样肿——特征性病变(仅见于第三期)。
镜下:病灶中央类似干酪样坏死,但组织坏死不彻底,坏死周围的肉芽组织较少,有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类上皮细胞和langhans巨细胞少见——不同于结核肉芽肿。
(二)各期的病理改变
(1)第一期梅*——下疳。
(2)第二期梅*——梅*疹。镜下:血管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和血管周围炎。
(3)第三期梅*——树胶样肿和瘢痕。
主动脉——梅*性主动脉炎、主动脉瓣闭锁不全等——主要死因。
神经系统——脊髓痨和麻痹性痴呆。
肝脏——形成树胶样肿,呈结节状肿大;继而发生纤维化,呈分叶状。
骨和关节损害——马鞍鼻。
1.淋巴组织的变化:CD4+细胞进行性减少,代之以浆细胞。晚期:一片荒芜。
2.继发性感染:卡氏肺孢菌感染。由于严重的免疫缺陷,感染所致的炎症反应往往轻而不典型。如肺结核病灶中结核杆菌很多,但很少形成典型的结核性肉芽肿病。70%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如弓形虫或新隐球菌感染所致的脑炎或脑膜炎。
3.恶性肿瘤:30%可发生Kaposi肉瘤。
(1)局灶型肺结核:右肺尖。以增生为主,病灶中央可发生干酪样坏死。
(2)浸润型肺结核:最常见,属于活动性肺结核。如病情进展,形成急性空洞。空洞不断向外排出含菌的坏死物——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第3型),或经支气管播散——干酪性肺炎(第4型)。
(3)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内层为干酪样坏死,中层为结核性肉芽组织,外层为纤维组织;
(4)干酪性肺炎(5)结核球(6)结核性胸膜炎
血管病变——主要累及各级动脉,可出现细动脉玻璃样变及动脉粥样硬化。
肾脏病变:①弥漫性肾小球硬化。②结节性肾小球硬化。
视网膜病变:早期为微小动脉瘤和视网膜小静脉扩张,继而出现渗出、水肿、微血栓形成、出血等;也可因引起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引起失明或合并白内障。
神经系统病变:周围神经节段性脱髓鞘和轴索损伤,可引起缺血性损伤或症状,如肢体疼痛、麻木、感觉丧失、肌肉麻痹等。脑细胞也可广泛变性。
上皮细胞化生:鳞状上皮化生最常见。
支气管柱状上皮化生为鳞状上皮;
慢性宫颈炎——宫颈柱状上皮化生为鳞状上皮;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上皮化生为小肠型或大肠型的黏膜上皮。
间叶组织化生:幼稚的成纤维细胞损伤后,可转变为成骨细胞或成软骨细胞。如:
骨化性肌炎:骨化生。
老年人的喉及支气管软骨:骨化生。
贫血性梗死
出血性梗死
好发脏器
脾、肾、心、脑
肺、肠
常见于
结缔组织玻璃样变
A.纤维瘢痕组织B.纤维化的肾小球C.动脉粥样硬化的纤维性斑块
血管壁玻璃样变
A.高血压——肾、脑、脾和视网膜的细动脉
细胞内玻璃样变
A.慢性肾小球肾炎
B.浆细胞Russell小体
举例
凝固性坏死
A.心B.肾C.脾D.结核——干酪样坏死
液化性坏死
A.脑;B.胰腺;C.化脓;D.脂肪坏死
坏疽
A.干性坏疽;B.湿性坏疽;C.气性坏疽
纤维素样坏死
A.风湿病;B.结节性多动脉炎;C.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D.急进型高血压;E.胃溃疡的动脉壁
原因
见于
干性坏疽
动脉受阻而静脉仍通畅
四肢末端,特别是下肢(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湿性坏疽
动脉闭塞而静脉回流又受阻
肢体或与外界相通的脏器(肠、子宫、肺);坏疽性阑尾炎
气性坏疽
湿性坏疽的特殊类型
严重的深达肌肉的开放性创伤
不稳定细胞
稳定细胞
永久性细胞
又称
持续分裂细胞
静止细胞
非分裂细胞
例如
表皮细胞,呼吸、消化及生殖道的黏膜上皮,淋巴、造血细胞,间皮细胞
各种腺器官的实质细胞,如肝、胰、内分泌腺、汗腺、皮脂腺、肾小管上皮细胞以及原始间叶细胞
神经细胞、骨骼肌、心肌细胞
肺淤血
肝淤血
原因
左心衰竭
右心衰竭
肉眼
切面流出泡沫状红色血性液体
急性:肝脏体积增大,暗红色;慢性:槟榔肝、淤血性肝硬化
镜下
急性
肺泡腔内充满水肿液及出血。
肝细胞萎缩、脂肪变性
慢性
心力衰竭细胞、肺脏褐色硬化
中央淤血,周围脂肪变性
白色血栓
混合血栓
红色血栓
透明血栓
组成成分
纤维素+血小板
纤维素+血小板+红细胞
纤维素+红细胞
纤维素
见于
血栓头部,以及心瓣膜
血栓体部
血栓尾部,静脉内
DIC的血管
常见于
浆液性炎
黏膜、浆膜和疏松结缔组织。如:*蛇咬伤。
纤维素性炎
A.黏膜:呼吸道(白喉)、消化道(菌痢)B.浆膜:体腔纤维素性粘连(腹膜炎、胸膜炎、心包炎)C.肺:大叶性肺炎
化脓性炎
脓肿
疖、痈
蜂窝织炎
皮肤、肌肉和阑尾
表面化脓和积脓
出血性炎
A.流行性出血热B.鼠疫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分化程度
细胞分化成熟,无明显异型性
瘤细胞分化不成熟,异型性明显
核分裂象
少或无
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
生长方式
一般为膨胀性或外生性生长
常为浸润性生长
复发
基本不复发
常易复发
转移
不转移
常有转移
癌
肉瘤
组织来源
上皮组织
间叶组织
发生率
常见,80%左右
较少见,20%左右
年龄
中年以上
青少年多见
部位
皮肤、黏膜、内脏多见
四肢、躯干多见
组织学特点
癌细胞成巢状、腺管状、索状排列,实质与间质分界清楚
瘤细胞弥漫排列,与间质混杂
网状纤维
癌细胞间无网状纤维
瘤细胞之间有网状纤维
免疫组化
表达上皮标记抗原(如细胞角蛋白)
表达间叶标记(如波形蛋白)
转移方式
淋巴道为主
血道为主
含有多量粘液及印戒细胞者
粘液癌或胶样癌
癌巢为实体性的低分化腺癌而无腺腔
实性癌
癌巢少而间质纤维多
硬癌
癌巢较大较多,而间质纤维组织少,质软
髓样癌
中央型
周围型
弥漫型
病理类型
鳞癌最多见,多有吸烟史
腺癌最多见
肺泡细胞癌多见
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
心
心肌梗死
左心室向心性肥大——离心性肥大
肾
肾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
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脑
脑梗死(软化)、脑萎缩、小动脉瘤、脑出血
脑软化、微动脉瘤、脑出血
病理变化
病程
1.变质渗出期
结缔组织纤维发生黏液变性,胶原纤维肿胀及纤维素样变性,伴浆液和炎细胞浸润。
1个月
2.增生期或肉芽肿期
特征性的风湿性肉芽肿(Aschoff小体)。中央为纤维素性坏死灶,周围为风湿细胞或Aschoff细胞和多核的Aschoff巨细胞。
2~3个月
3.纤维化期或愈合期
出现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Aschoff小体变为梭形小瘢痕。
2~3个月
风心病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病因
风湿
感染——草绿色链球菌
部位
全心=心内膜、外膜、心肌
心内膜
赘生物
白色血栓
白色血栓+中性粒细胞、坏死组织,常可包裹细菌菌落
结局
风湿性全心炎(绒毛心)风湿性疾病的全身表现
心内膜炎败血症或是器官梗死等全身性表现
主要改变——硅结节的特点
其他改变
I期
局限于淋巴系统(尤其是两侧肺门淋巴结),近肺门处肺组织及胸膜上也可有。
Ⅱ期
数量增多,体积增大,散布于全肺,但仍以肺门周围中、下肺叶较密集,总范围不超过全肺的l/3。
胸膜增厚。
Ⅲ期
密集且相互融合成块,团块状结节的中央可有空洞形成,总范围超过全肺的2/3。
硅结节间肺组织有明显的肺气肿改变。
临床相关考点
(1)乳头状腺癌
A.最常见,约占半数以上。好发于女性。B.小于1cm称“隐匿性癌”。C.易早期淋巴结转移,但恶性程度低,预后较好。
(2)滤泡性腺癌
A.可发生在甲状腺腺瘤或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基础上。B.生长较慢,早期即可血行转移。
(3)髓样癌
来源于滤泡旁细胞(C细胞,分泌降钙素)。
(4)未分化癌
恶性程度高,早期即可发生转移,预后极差。
大红肾、蚤咬肾
急性肾小球肾炎
大白肾
膜性肾小球病(膜性肾病)
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高血压
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慢性肾小球肾炎
疤痕肾
慢性肾盂肾炎
原发性
继发性
感染结核菌
初次
再次
发病人群
儿童
成人
特异性免疫力
先无,病程中发生
有
病理特征
原发综合征
病变多样,新旧并存、较局限
起始病灶
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近胸膜处
肺尖部
病变性质
以渗出和坏死为主
以增生和坏死为主
播散
多沿淋巴道或血道
多沿支气管
病程
短、大多自愈
长、波动性,需治疗
葡萄胎
侵蚀性葡萄胎
绒毛膜癌
病变性质
良性,非肿瘤
交界性
恶性
绒毛结构
水泡状绒毛,不侵入肌层
侵入肌层
无绒毛
绒毛间质
有绒毛,间质高度水肿
有绒毛,间质高度水肿
无间质
滋养层细胞
增生,异型性很小
高度增生,有一定异型性
异常增生,异型性显著
出血坏死
少见
常见
极常见
分期
镜下观
充血水肿期
肺泡腔内可见浆液性渗出物,其中见少量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肺泡巨噬细胞。
红色肝变期
肺泡间隔毛细血管充血,肺泡腔内充满含大量红细胞、一定量纤维素、少量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渗出物
灰色肝变期
肺泡腔渗出物以纤维素为主,纤维素网中见大量中性粒细胞。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而呈贫血状态。
溶解消散期
分期
起病时间
病理变化
典型表现
髓样肿胀期
第1周
回肠下段淋巴组织隆起于黏膜表面,形似脑的沟回
集合淋巴小结病变
坏死期
第2周
局部肠黏膜坏死
溃疡期
第3周
溃疡长轴与肠的长轴平行
特征性溃疡,穿孔、出血
愈合期
第4周
溃疡处肉芽组织增生,边缘上皮再生
肠伤寒
肠结核
菌痢
部位
回肠末端
回盲部
乙状结肠、直肠
肉眼
溃疡长径与肠轴平行
带状,其长径与肠轴垂直
地图状
镜下
溃疡边缘可见伤寒肉芽组织
溃疡底部为结核肉芽组织
假膜性肠炎和溃疡
主要病损
尾蚴
尾蚴性皮炎(真皮充血、出血和水肿,早期以N和E为主,后期单核
童虫
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
成虫
死亡虫体周围组织坏死,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形成嗜酸性脓肿。
虫卵
急性(嗜酸性脓肿+肉芽组织)与慢性虫卵结节(肉芽肿,假结核结节)
病理变化
结果
1.肝脏
血吸虫性肝硬化,但无明显的假小叶形成是其特点。
窦前性门脉高压,较早出现腹水、巨脾和食管下静脉曲张等体征。
2.肠道
黏膜充血、水肿,严重者坏死,溃疡形成。
腹痛、腹泻、黏液便。慢性期因虫卵反复沉积,溃疡反复形成,导致肠壁纤维化或息肉形成,严重者可致肠腔狭窄和梗阻。
肝炎病理——关键词记忆法!
题干
选项
只有变性
急性普通型
点灶状坏死,轻度碎片
慢性普通型,轻度
中度碎片及桥接
慢性普通型,中度
重度碎片及桥接
慢性普通型,重度
大块坏死,无肝细胞再生
重型肝炎,急性
既有大块坏死,又有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重型肝炎,亚急性
大红肾、蚤咬肾、内皮+系膜增生——急性
壁层上皮增生、新月体——急进性
基底膜增厚、钉突、梳齿、虫蚀、大白肾——膜性
系膜增生、3mg——系膜
基底膜+系膜、双轨——膜增生
足细胞突起消失——微小
足细胞剥脱——局灶
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慢性
反复血尿——IgA
点击阅读原文,注册新东方会员,快速通过医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