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周静段超木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年度项目评审结果。贵州23家单位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项,获得资助经费2.31亿元,立项数和资助经费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千帆竞发,让创新活力奔涌。这是我省科技创新基础研究领域一个重要节点,也是我省以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龙头,以省基金立项资助有效衔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夯实经费扶持的“脚部”根基、培育壮大人才“腰部”力量,重视“头部”顶层设计的具体呈现。
促进基础研究,项目资助力度创新高
促进基础研究,培养科技人才,才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省科技厅始终将这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坚持服务地方需求和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以培育原始创新源、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和加强技术储备为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资金投入,创新管理机制,建立了科学规范、运转高效的基金资助体系,激发了内生动力。
“一直以来,我省十分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持续稳定,在引导和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的发展中发挥了‘苗圃’基金的作用。”省科技厅基础研究处处长徐国敏说。
我省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十三五”期间,基础研究计划资助项目数和经费分别是“十二五”的3倍和3.6倍。年,省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相对于年翻了一番,基础研究投入支出占RD(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比例比重位居全国第十位。年省基金立项资助项目项,总立项率28.5%(一般项目项,立项率29.4%;重点项目77项,立项率24.2%),资助经费万元,资助经费较年的万元增长了18.8%。同年在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经费压缩的情况下,我省24家单位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获得资助经费1.8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7%、12%。
进入“十四五”以来,在夯实经费扶持的基础上,省科技厅积极推行省基金毕业制,运用奖补*策,形成倒逼机制,使获资助基础研究项目从一般项目到重点项目再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形成梯次递进关系。
徐国敏说,对立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般项目按20%的比例追加,重点项目按50%的比例追加后补助资金,促使近年来贵州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逐年递增,成效凸显。
取消申报限项,为科研人才插上腾飞翅膀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科研人才工作,通过建立层次分明、衔接高效的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体系,深入推进人才、团队、项目、平台一体化配置,逐步构建起符合我省实际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培育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方面,通过改革基础研究计划组织方式,逐步取消省基金项目申报限项规定和兑现人才绿卡*策。从年起,省基金申报兑现绿卡高层次人才不受所在单位限项限制,可单独申报,使基础研究计划资助项目申报量比年增长%,资助金额达万元,同比增长93.75%。
今年年初,省科技厅积极开展调研并召开有关高校座谈会,就贵州省年度省基金指南编写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年省基础研究计划在年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特别注重申请人的研究经历和代表性研究成果,注重一般项目、重点项目和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的有效衔接、梯次递进,同时明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资助35岁以下未承担过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科研人员。激发了高校、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争取国家基金,杰出青年项目数理学领域双突破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荣获今年国家杰出青年科技基金项目的青年长江学者郝格非,其贡献力已凸显,郝格非团队创建的农药信息学平台,为世界范围内从事新药研发的科研人员提供信息技术支撑,截至年2月在国际上获得个国家名用户的使用。
郝格非是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常年专注绿色农药研究,围绕“农药合理设计的分子基础”这一科学问题,一直致力于农药合理设计的计算化学生物学、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合理设计两个方面的科研工作。
郝格非带领中心课题组成员运用自由能微扰、分子动力学、期望函数、深度神经网络等方法,构建了农药的碎片筛选、抗性预测、成药性分析等一系列有效的新策略,使分子设计可以在更广阔的化学空间中进行,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分子结构的新颖性和成药性。
据郝格非介绍,他的科研团队进一步开发了自动化的计算流程,并构建了一系列绿色农药分子设计在线计算服务器,为世界范围内从事新药研发的科研人员提供信息技术支撑。为了验证计算服务器的预测准确性,他们还选择了含有一定数目样本的数据集对这些服务器进行全面的验证,部分理论预测结果已经获得了实验验证。
这是贵州高校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事例。
无独有偶,在本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贵州医科大学曾柱教授主持的“不同硬度的细胞外基质拓扑结构对树突状细胞(DCs)免疫学功能的影响及其力学——化学耦合分子机制研究”数理科学与医学深度融合项目,是我省在数理学领域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标志着我省承担国家级高水平科研项目的能力逐步提升,也充分显示出我省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千里之行,积于跬步。今年,我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达项,获得资助经费2.31亿元,与去年相比立项数同比增长8.6%,资助经费同比增长16.7%。其中,地区科学基金项目达项,涵盖化工、农业、医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数学物理学等领域,资助经费超1.5亿元;青年基金项目84项,资助经费万元;一般项目49项,资助经费万元,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除项目数量、所获经费创新高以外,项目不断向本土高校聚拢。从统计数据来看,贵州大学获批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最多,达项,总经费金额万元,并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上实现贵州高校零突破。贵州医科大学、遵义医科大学分别获批立项97项、86项,排名全省第二位和第三位。
建设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布局逐步完备
在夯实经费扶持“脚部”根基、培育壮大人才“腰部”力量的同时,贵州省重视“头部”顶层设计,先后部署建设了贵安超级计算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构建形成贵州省重点实验室体系,先后批复建设67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其中有53家上升为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煤化工与资源利用、土木工程等领域布局建设了贵州省煤炭洁净利用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典型高原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贵州省梵净山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安全重点实验室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尤其是针对六盘水、铜仁、毕节等科研基地建设相对薄弱的市,首次设立了省级重点实验室,鼓励地方高校围绕区域特色和优势,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带动相关区域源头创新能力提升。
在贵州省典型区域和领域方向布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期连续获取基础数据,推动相关领域方向的发展。贵州省推荐申报贵州省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贵州科学院梵净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贵州喀斯特环境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贵州省喀斯特山区草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贵州省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等5个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布局建议点。
其中,年,贵州省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成功纳入国家野外台站体系。家单位、余台/套科学仪器纳入了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网络,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和条件保障,对提升贵州省原始创新能力、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产出创新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产业转型调整不断加快,以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省将持续加大投入,优化投入结构,促进基础研究,让创新活力奔流,越来越多的青年科技人才踏浪而来,挺起我省高质量发展的脊梁。-09-:00:00:家单位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项,获得资助经费超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