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0华诞,举国欢腾,今年的“十一”小长假,天气也十分给力,旅游当然必不可少。不久前闭幕的第十四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将省内丰厚的旅游资源做了集中推介,旅游产业带动扶贫的成果也在其中做了大量展示。既有创新,又接地气;既能满足你的心,又能满足你的胃;既挖掘了当地特色,又装满了贫困户的口袋……一批底蕴丰富、玩法多样的省内景点已经做好准备,等你打卡!国庆期间,天眼新闻APP文化频道推出“国庆七天乐·打卡省内景点”系列报道,给你一份贴心的旅游攻略!(执笔:彭芳蓉)在黔北险要,巍巍山梁之上,浩浩白云之下,群星俯视之地,霞光缱绻、雾霭簇拥的山顶,盘踞着一处古堡与宫殿合二为一的建筑群落。
这就是海龙屯,世界文化遗产地。
坐标: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龙岩山上
亮点:世界文化遗产;
贵州境内目前仅见的一处大型*事建筑与宫殿建筑合二为一的遗址;
当今中国乃至亚洲唯一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堡遗址。
历史链接
海龙屯又名龙岩屯,系播州杨氏一族兴建于其统治核心区域的山地防御城堡。海龙屯地处龙岩山,海拔米。龙岩山地形险要,东、南、北三面均为悬崖绝壁,下临深谷,屯顶平阔,仅东西两侧有小径上下,易守难攻。
明朝末年,杨氏29代“土司”、骠骑将*、播州宣慰使杨应龙与川渝发生矛盾、后激化为*事冲突;年,国力衰竭的明朝廷倾其全力调8省24万*队,发动了播州之役。杨应龙带领1.7万人马退守海龙屯,各路官*围而攻之。守*地处优势地位,有天势助推,又有悍勇苗兵可用,历经天,官兵终于登上“后关”,攻占了这座坚不可摧的*事要塞。
杨氏家族持续多年的土司*权自此结束。
“龙岩屯”被摧毁后,被易名为“海龙屯”。意为“龙困于海,不能再兴云复雨”。
拨开历史的烟云,拂去岁月的尘土,年7月4日,海龙屯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实现了贵州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年的沧海桑田,这文明的记忆与碎片,在渐渐苏醒中闪烁着灿烂的星光。
《明史》中这样描述海龙屯:飞鸟腾猿,不能逾者。海龙屯共设9关。凭险设关,关关相连,随山势绵延十余里,酷似万里长城,豪迈大气,别有一番气象。
龙岩山下,是结合海龙屯景区新建的仿古小城,以石头和木头为建筑主体,在小城中,即可吃饭,又可购买伴手礼。
站在海龙屯的遗址上,俯瞰群山,耳听那段特殊的历史往事,将自己融入那片土地,去体会那段特有的回忆。
7天国庆小长假,让我们抛掉一切烦恼,捎上我们的好心情,登上海龙屯,去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间,一同去探索那段神秘的历史记忆吧!
路线
1.从遵义市区驾车或乘出租车,行约40多分钟,直达海龙屯。
2.市区搭乘旅游2路,约3小时即可到达海龙屯。
3.到达海龙屯后,乘景区电瓶车前往核心景区。
建议游览时间
半天到一天不等
游览完海龙屯,可乘车返回,并到达遵义市步行街,品味遵义地道美食。
1.向家炒洋芋
亮点:男女老少心中的口碑洋芋
用卤油将土豆放在锅里剁成碎,根据客户需要,加上苕粉、米皮、米粉、糯米饭等不同配料,想吃猪皮的,再剁上软糯的猪皮,满满的胶原蛋白很是容易满足。洋芋出锅前,撒上爽口的酸萝卜和细腻的辣椒面,并加上一勺特制的盐酱,爽口滋润。
2.恋爱豆腐果
亮点:丰厚爆浆,一口滋润,一个字,“赞!”
在铁盘上摆放20多块新鲜的白豆腐,并抹上金*色的油,等到豆腐鼓出胖胖的小肚子,快速盛到盘中,再撒上一勺特制的辣椒酱。用筷子划开薄薄的豆腐皮,豆腐浆迫不及待的涌了出来,与辣酱混为一体,别有一番滋味。如果无法吃辣,可提前向老板说明。
3.豆花面
亮点:遵义特产
宽刀的碱水面,配上豆浆与豆花,清爽可口,再搭上一叠肉臊油辣子,十分入味;豆花面可蘸吃,也可拌吃,如果你想要拌吃,那一定要记住,它有一个亲切的名字——干馏。吃完一碗干馏,再来上一碗豆浆,爽!
近年来,遵义市坚持“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充分发挥“红色吸引人、精神感染人、绿色留住人”的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围绕“红色圣地·醉美遵义”定位,依托遵义会议会址、苟坝会议会址、娄山关等红色旅游资源,加快构建“一核、三线、多点”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全市年红色旅游共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3亿元。
坚持以推进“百区千村万户”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为抓手,促进村庄变景区、农房变旅馆、农民变工人,建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5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1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8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
目前,遵义市旅游产业共带动10万余人直接就业,间接就业人数达30万人以上,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直接就业1.16万人。全市坚持以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按照产业发展“八要素”要求,把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观光、采摘、休闲、养生、科普等体验活动和推进“黔货出山”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采摘农业等,既助推了农村产业革命,又增加了群众收入。
(部分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网)
辑录/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见习记者申云帆
书法/刘宗阳
海报设计/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见习记者吴浩宇
文字编辑/王琳
视觉实习编辑/王西
编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