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事眼中,实验室就是肖建辉的家。
上班最早、下班最晚的总是他。没有特殊情况,晚上和周末,在实验室或办公室就能找到他。
肖建辉是医院科研部副主任(主持工作)、科研部*支部书记,主要研究方向是干细胞与微生物药学领域。
“科研需要长期坚持、坚守,科研人员本就没上下班时间的严格界限,这是科研工作的基本属性。”肖建辉说,“特别是我们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刚刚筹建的时候,全职科研人员仅三人,人才队伍‘软弱缺’,要想成功,获得同行的认可,以至于领跑行业,就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心血。”
这些年,肖建辉早上7点到实验室,晚上12点后离开,有时为了获得实验数据甚至连续几天通宵达旦待在实验室里。“白加黑,五加二”是肖建辉的工作常态,他从未有过完整的节假日。正是靠着这种“拼命三郎”的劲头,年,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当年申报的贵州省科技成果奖被推荐为医药卫生行业唯一的一等奖,实现了大连医学院南迁遵义以来的历史性突破,他也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以干细胞为核心的再生医学在重大难治性疾病的治疗中有独特优势,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也是当前生物医学国际竞争的重要焦点。近年来,肖建辉瞄准干细胞临床前的共性关键科学问题和瓶颈技术着力攻关,阶段性成果显著。
科研工作外,肖建辉还承担有教学任务。他的《微生物学进展与前沿》《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等研究生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他的教案和课件都是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后自己编写的。他还将最前沿的研究动态、科学家故事和科学精神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不畏艰险、积极向上、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栉风沐雨,披荆斩棘。二十年来,肖建辉在国际主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件,转让专利技术3件,获得贵州省科学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先后被评为国家“万人计划”领*人才、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贵州省核心专家。(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潘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