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今天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贵州的这
TUhjnbcbe - 2023/9/9 3:27:00
北京扁平疣医院那个好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119/8605173.html

今天(1月21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报道《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来自贫困乡村的精准脱贫故事贵州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绿水青山守得住做优做强乡村游》。报道说,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花茂村考察,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带来强劲动力。花茂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全面改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按照黔北民居样式,千余栋房屋突出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等特色元素。花茂村求变,没有大拆大建,而是把村庄作为景区来打造,把乡愁作为文化来经营。年,花茂村接待游客达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预计超过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7万元。

原文如下:

贵州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

绿水青山守得住做优做强乡村游

(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来自贫困乡村的精准脱贫故事)

*中央的*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策还要完善和调整。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习近平

一夜霏霏冬雨停歇,远处山峦雾气朦胧。“咯咯咯”,几声鸡叫唤破晓。

拎起一袋醒好的白泥,制陶手艺人母先才裹着棉衣来到陶艺馆,为上午的陶艺体验课准备物料;锅碗瓢盆叮咣作响,贫困户彭甫琴早早起床做饭,合作社有要紧事等她去忙活;炉火早已烧旺,暖意融融的“红色之家”农家乐里,王治强和妻子正在精心操办待客的食材……

这里是花茂村,地处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曾是一个籍籍无名的贫困村,高峰时期有多人在外务工讨生活。

“*中央的*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策还要完善和调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花茂村考察,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带来强劲动力。

留住乡愁

“总书记勉励我传承好传统手工艺,也要保护好绿水青山”

“就是这个味,真地道!”厨师吴中明离开枫香镇进城定居,一晃12年了。这次回镇里办事途经花茂村,他忍不住进村溜达。

漫步在石板小道上,随处可见老木屋、土院墙、稻草垛和菜园子,一切都那么自然而亲切,往昔的记忆瞬间被勾起,浓浓的乡愁叫人流连忘返。吃完一桌炒腊肉等特色菜,这位挑剔的食客找回了垂涎已久的老味道。

5年前,花茂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全面改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按照黔北民居样式,千余栋房屋突出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等特色元素。花茂村求变,没有大拆大建,而是把村庄作为景区来打造,把乡愁作为文化来经营。

“经营乡村”的理念从开始就得到贯彻。有取,取的是山水田园一体,山中有田、田中有院;有舍,舍的是私搭乱建,保护村庄整体风貌。

环境好了,村子美了,前来游玩的城里人越来越多。村里顺势成立旅游公司,带动村民发展乡村旅游与特色文化产业。

“总书记勉励我传承好传统手工艺,也要保护好绿水青山。”村里开发旅游,母先才嗅到了商机,贷款建起了村里第一家陶艺体验馆,又花8万多元把火窑改为无污染的电窑。土陶罐子也摇身一变,成为游客争相追捧的工艺品,价格涨了10倍不止。年,陶艺馆接待了多名体验者,卖出了多件产品,创造利润近40万元。

年,花茂村接待游客达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预计超过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7万元。

一地多用

“在村里干活,顾得上家也赚得到钱,能不欢喜?”

寒潮过后,气温还未回升,一阵冷风袭来,冻得人直打哆嗦。

村里的一个蔬菜基地里,却是一幅热火朝天的景象:有的村民正挥舞铁锹,从拖拉机上卸载刚刚运来的有机肥;有的村民忙着开沟筑垄,为种植下一拨蔬菜打理土地……

在*总支书记彭龙芬的记忆中,前些年如果遇到这种天气,村里很难见到人影。“都在围着火炉搓麻将,得等到开春才去做事。”

转变缘何而起?年,花茂村从山东寿光引进一家现代农业企业,建起了智能温室、生态餐厅和生产大棚等设施,采取土地入股、平时务工、年终分红的方式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彭龙芬介绍,从年开始,花茂村依托这家企业成立了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多亩土地发展特色经果林,帮助村民拓宽就业增收渠道。

打开可视化质量追溯系统,屏幕上显示出实时的蔬菜生长画面。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万明告诉记者,这片占地亩的蔬菜基地,专门用来种植高品质的绿色蔬菜,亩产值最高可达3万元。

“在村里干活,顾得上家也赚得到钱,能不欢喜?”8年前,丈夫受伤失去劳动能力,彭甫琴一家艰难度日。蔬菜合作社成立后,向彭甫琴伸出援手:每天保底工资80元,再加上土地流转费和年底分红,一年进项约3万元。生活一天天殷实起来,这位朴实农妇愁容渐少,笑声越发爽朗。

“不能指望所有人都能通过乡村旅游发家致富,向土地要效益是农村脱贫增收的根本之道。”枫香镇扶贫办主任刘小慧介绍,花茂村通过招商引资,推动绿色蔬菜、精品水果、花卉苗木、林下种养等一系列产业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目前,花茂村仅剩贫困户14户38人,外出务工人员减少到余人。

利益共享

“如果没有花茂村的带动,我的店恐怕早就关门大吉了”

“我只做餐饮,每顿顶多接20桌,得把赚钱机会留点给村里其他人。”天色慢慢暗下来,看着最后一桌顾客买完单,王治强起身相送。

客人意犹未尽,想要在这里住一晚。王治强连声答应,却把客人带到了村里的另一家农庄。

“红色之家”农家乐的生意一直不错,朋友们建议王治强扩大经营规模,但他并没同意。“只有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奔小康,才配得上‘红色之家’的称号。”

印花被、老式木窗、竹制推拉门……“90后”小伙陈义兵在村里打造了一家精品客栈,年营业额超过万元。

“总书记在村里座谈时,我就在现场,他叮嘱我们当好致富带头人,领着大伙一起干。”陈义兵告诉记者,自己正与周边农户签订合作协议,帮助老乡们销售更多农产品。此外,客栈将拿出20%的股份,分给22名从村里招来的员工。

“如果没有花茂村的带动,我的店恐怕早就关门大吉了。”花茂村往北约4公里,苟坝村村民牟光洪正在腌制一缸大头菜。年,苟坝会议会址被打造为红色旅游景区,牟光洪家正好紧邻景点。他把房子改造成饭店,但生意一直没起色。花茂村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也点燃了苟坝村的人气,牟光洪的饭店一年下来稳稳当当有20万元利润。

一辆辆满载游客的电瓶车,穿梭于土坝、花茂、苟坝三个村庄之间。农耕文化、田园风光、红色记忆,三者各具特色、交相辉映,共同构筑起一条同步小康的乡村旅游示范带。

“脱贫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花茂村还有许多功课要做。”彭龙芬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做优做强乡村旅游、特色文化产业和现代高效农业,努力将花茂村打造成致富田园、乡愁故园、兴业乐园。

延伸阅读

*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脱贫攻坚*策体系、责任体系、制度体系、工作体系和社会动员体系,形成了所有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各种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的格局。聚焦聚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这一突出短板,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把易地搬迁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以岗定搬、以产定搬,确保到年近万应搬迁人口全部迁入新居。精准打好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每年压缩6%行*经费用于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扶助配套衔接的“四重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完成万户农村危房改造。

来源:人民日报

1
查看完整版本: 今天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贵州的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