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内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大幅提升,群众思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前,记者随“遵义市检察机关基层行”,走进播州区团溪镇大窝村,了解大窝村在市检察院副检察长陈正坤的带领下,从省级贫困村到脱贫,并引导村民通过发展经果林致富的点滴。
乡愁指引 检察官回村带领村子发展 “群众心中有杆秤,我们一直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检察工作好坏的标尺。”在遵义市人民检察院,这样的理念已深深地烙在每一名干警的心上。近年来,该院坚持把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全面深入贯彻到各项检察工作中去,以高度的责任感深入推进检察机关群众工作。 陈正坤是团溪镇大窝村人,每次回村,村里的贫困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据了解,大窝村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附近有云门囤景区、水上大天门旅游景区、洪关太阳坪景区、乌江渡景区等旅游景点,有白果贡米、鸭溪窖酒、遵义朝天椒、遵义杜仲等特产,但由于交通不便,水资源紧缺,村民多数外出打工。 说起扶贫工作,陈正坤想方设法,也感触颇深。“前些年回村,看到村内多条道路需要整修,群众吃水也成问题,晚上一入黑儿就没有人在外面活动了,现在随处可见村民开着小轿车来回的身影,真是有了大变样。” 要致富先要改变村里基层设施,要致富得改变村民思想。据介绍,因为陈正坤热心公益,积极为村里发展奔忙,早在年,陈正坤就被选为大窝村名誉村委会主任。通过他的多方奔走、呼吁,截至目前,共为村里引来了各方资金近万元,解决了道路、饮水等问题,并挖掘地方红色文化、带动村民种植经果林、将闲置多年的祖屋打造成乡亲们学习、阅读的场所,这些举动唤醒了乡亲们向着更好未来前进的动力,大家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扶贫先扶志 农家书屋,红色故事成了对外交流“平台” 在大窝村,有一栋新近装修的民居格外醒目。走近院子,写有“农家书屋”、“大窝村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和“万桶寨剿匪战斗文化陈列室”的牌子映入眼帘。 记者发现,房门的门锁上插着一把锁,钥匙用绳子系在门把手上。“不管什么时候,想看书时直接开门进去。”村民告诉记者,这是一座不设防的屋子。 今年已58岁的屋主陈正坤告诉记者,扶贫先扶志,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孩子们通过看书可以增加见识,村民看书更能补充种养殖技能。 年,他和在城区工作的弟弟陈正伦商量,把闲置20余年的祖屋改造成农家书屋,向村民免费开放。经过陆陆续续修缮,年底,农家书屋正式开门迎客,书架上放满了农业种植、红色文化、历史、文学等类别的书籍供大家阅读。 “农家书屋办得好。”“我喜欢养猪知识。”“我喜欢辣椒生产技术。”……在农家书屋,村民借完书之后都会在留言本上写下感受。 为了吸引孩子们前来看书,陈正坤兄弟还自费买来书包等文具,凡是读10本书以上或者读书笔记上万字的均有奖励。考上大学的,还将获得资助。 “大家好,我是这里的第一任讲解员,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万桶寨剿匪战斗故事……”采访当天,团溪镇新华小学*支部来到农家书屋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主题*日活动。陈正坤戴着扩音器,正在介绍万桶寨剿匪战斗中的故事,大家对他的讲解报以热烈的掌声。 《万桶寨剿匪记》是陈正坤和张明贵撰写的一本长篇纪实作品。这部作品在充分尊重史实的前提下,客观再现了年初在大窝村群益组(万桶寨)人民解放*神勇出奇兵端匪窝、灭匪首的战斗故事。据了解,这部作品是我省首部剿匪作品。 “我从小就听着万桶寨剿匪故事长大,地方的花灯戏里也依旧在传唱那段历史。”陈正坤指着不远处告诉记者,那里就是当时的战场。地方经济要发展,文化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他一直致力挖掘地方红色文化,将万桶寨剿匪故事写下来,让更多人知道小山村当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也是精神根源的传递。
修建基础设施 做好产业扶贫“大文章” “过去我们这里交通不便,外边的姑娘不愿意嫁进来,为了讨媳妇,壮小伙只有外出打工。现在好了,小轿车拉着小媳妇到家门口。”说起路通后给村子带来的变化,村民个个乐呵呵。 曾经的大窝村是出了名的行路难、饮水难,地方经济受到很大限制。为了改变现状,陈正坤多方呼吁,为大窝村争取到了引水工程项目。年,共协调筹集资金多万元,在村里建成了3个蓄水池及入户水管,让全村13个村民组、户人用上了自来水。 同时,陈正坤还积极联系市交通局、市建设局、市扶贫办等多家部门,为大窝村争取到资金余万元,于年硬化通村公路10公里,年上半年完成建设7公里。交通方便了,为村民打开了一扇发展经济的大门。 年,大窝村村委会号召大家种植经果林,但村民担心不种粮食会饿肚子。陈正坤便自己带头率先种植了十多亩经果林。经过动员,现在大窝村已发展了余亩经果林。 “谁不想向前走呢?陈主任指引让我们对改变未来有了更大的信心和决心。”村民唐*是遵义康泰民发展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他说,有了领头雁,他们就有了主心骨。 陈正坤回到家乡所作的一切,村民们看在眼里,也在行动。年时,包括唐*在内的六七位村民合伙成立了公司,在村里发展种植业、林下经济。今年公司和农户的50亩无公害西瓜丰收,批发商走进村里采购大大方便了村民贩卖。 “发展经果收入更高。”曾经的烤烟种植大户贺承元告诉记者,他算了一笔账,以前两个人种烤烟一年收入10万元,现在经果林里套种庄稼,一年预计收入有几十万元。 陈正坤告诉记者,大窝村大力发展经果林、林下经济,一块地种出多种东西,一年的收入比在外打工强,好多外出务工的村民都“回归”了。 对于大窝村以后的发展,陈正坤表示,他写成了“农文旅一条线”规划书,希望通过现代农业、红色文化、生态观光旅游相结合,吸引人们前来,感受这里的红色文化和良好的生态,从而更好的推动当地发展。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潘树涛
通讯员杨义霞 编辑谢国欢 编审陈富强唐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