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多山,山高水长,千百万户人家,蛰伏于大山的褶皱之中。路,曾是百姓的痛点。“穷,是年我嫁过来的第一印象,村里土地乱石多,进村只有泥巴路。”在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旺隆镇红花村,42岁的村副主任袁图会说,这一度刺痛着她的心。
如今,这样的场景早已埋进回忆里。脱贫攻坚后,进村道路从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4年前,袁图会还成立了合作社带着村民种上金钗石斛,12个贫困户不仅脱了贫,还致了富,户均收入达5万元。
脱贫到致富,内生动力是关键,“源头活水”从何而来?近日,记者来到遵义的田间地头,寻找答案。
引出一条路,乡村“造血功能”被激活
见到独臂的刘青平,他用布满厚厚老茧的左手一把握住记者的手,粗糙的手中写满了故事。他是赤水市丙安镇丙安村人,年,在镇上务工的刘青平,因机器故障失去了右手。那段日子难挨,他躺在床上,不止一次有过轻生念头。
“看到通村路修到了家门口,我突然觉得,要改变,得做点事情。”刘青平说。彼时,扶贫干部也来到他家,年他被认定为镇里首批贫困户后,他下定决心——砍竹子,卖钱!
练习左手砍竹并不容易,由于重心不稳,加上看不准,一用力过猛,刘青平重重地摔倒在竹林中,钻心地痛。好强的他,一次又一次练习,学会了用嘴和单手捆扎竹子。“通了路,我把竹子放到路边,打电话给收购竹子的人,就可以了。”他家中有45亩竹林,仅卖竹子一年收入有1万多元。
路通了,思路也通了。当听说种金钗石斛收入高,6年前,他开始育苗种植,如今石斛苗10余亩,野外种植近15亩,今年陆续对外销售。靠着金钗石斛,刘青平正从脱贫奔向致富之路。
“修路能激活乡村的造血功能,扩宽农民的来钱渠道,让他们的劳动变得更值钱。”在丙安镇赤水河畔,记者见到了正在下乡调研的赤水市青年干部王飞,“以前赤水楠竹竹笋价格在7元左右,现在收购价涨到15元左右,路通了,让农副产品变成旅游商品,群众收入直线上涨。”
目前,赤水的公路密度已经达到每平方公里3.05公里。当地累计投入资金48.3亿元连续实施通村公路建设,公路里程达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组组通。
如此大规模的投入是否划算?赤水市副市长张小平算了一笔账,原来赤水只能产出40万吨竹,现在每年可以保障万吨左右,直接支付给群众的原料款在4.8亿元。以前,没有发掘好金钗石斛的经济价值。如今,交通便利后,当地年产金钗石斛鲜条8吨、鲜花吨,增加农民收入5.6亿元,直接带动户名贫困群众人均年增收达元以上。农民致富的关键,在于激活农村末端神经的经济,让农产品以更大价值变现,以此提高农民的积极性,致富的内生动力会更足。
拧成一股绳,“农民”变“股东”有动力
来到遵义市汇川区泗渡镇观坝,一望无际的茄田,土地平整,沟渠整齐。沿着机耕道,货车开到了田间地头,茄子装上车后,就拉往上海销售。
正在采摘茄子的脱贫户刘正梅说:“以前,土地不平,种地不赚钱,后来*府帮助平整土地,现在农民种田是上班。”她给记者算了笔账,她每个月在合作社上班有元左右的工资,家里的土地流转每亩每年元,加上年底分红,两三万元的收入不成问题。
变化的背后,是农民内生动力被激发出来了。泗渡镇*委书记王倩介绍:“我们把农民拧成一股绳,推行‘*委+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委进行统筹,合作社实施,龙头企业提供种苗、技术、农资、销售渠道,实现多赢。”
大家都在一个“锅里”吃饭,百姓的利益该如何保证?其中的关键——“”利益联结机制:利润的30%用于壮大集体经济,30%用于农民股东分红,20%用于合作社发展后续产业,20%用于脱贫基金,留作脱贫成果巩固。
这样的利益机制,村民是否赞成?有一段小插曲,为了确定分红比例,村里数次召集村民代表、贫困户、*员代表一起开会。其中面临着分歧,最初的“”分配方案,即“4”——40%留于集体经济;“1”——10%用于脱贫攻坚。对此,大家有不同意见。
“得多留些给脱贫基金,最后决定大家各退一步,30%留于集体,20%留作脱贫基金,细水长流地帮助贫困家庭,也能兼顾集体长远利益。”该村*员代表朱小兵一语道出新共识的达成缘由。
正是用群众认同的模式,泗渡镇把村民拧成一股绳,力往一处使。一地能生出“三金”,村民收入来源多了: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到坝区务工获得“薪金”,通过合作社分红获得“股金”。今年以来,该镇带动坝区户群众、户贫困户增收,累计兑现群众土地流转金余万元,累计用工0个,其中建档立卡脱贫户余个,兑现群众薪金近50万元。
合成一条心,人人受益户户共享有机制
从县城驱车40多公里,穿过竹林翠海,不到一个小时,就来到两河口镇的黎明村,这里是国家4A级风景区——赤水大瀑布景区所在地和赤水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地貌的核心区,游客络绎不绝。
记者来到一个小茶馆歇脚,90后服务员叶乾容讲起这里的变化:“以前外面的姑娘都不愿意嫁过来。现在可不一样了,旅游发展起来了,家家户户有了小车、新房,村里不少新媳妇都是外面嫁过来的。”
多年前,村民们过着“守着金饭碗找饭吃”的日子。黎明村曾是该镇3个贫困村之一,担任了18年村支书的王廷科回忆说,那时村民出门两头黑,挑着担子去城里卖竹笋,出行全靠走,没有通车路。
年赤水丹霞申遗成功后,旅游迅速火了起来,王廷科再也坐不住了。年,村支两委召集群众大会,发动89户农户用资金和土地资源入股,成立了黎明村生态乡村旅游有限公司,加上争取的万元投资作为集体资金入股,打造了中国“丹霞第一漂”的自然生态漂流项目。
有一组数据:从年试运营到年,该村年均纯利润逾万元。48位村民已在景区做安全员、保洁员、餐饮服务员。分红,年年上涨。年,仅参股漂流项目的村民分红元,年分红元,年分红元。
该村脱贫户老王的儿子和儿媳就在景区上班,两人每月收入元,吃上了旅游饭,村民也深刻体会到原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村民的腰包鼓了,致富更有动力了。王廷科顺势又发动63户群众人,把大瀑布景区沿线的亩林地入股赤水大瀑布景区。年,黎明村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年人均收入达到元。
这一过程中,如何保证群众利益?两河口镇*委发挥“主心骨”作用,以全民参与的方式整合资源:让村民以户为单位认购股份,可以用现金入股,也可用土地折价入股,基层*委监督着全过程的公平性。如今,全镇参股户数达户,认购股金万元。
蛋糕大了,如何切?*委保证群众的利益。受益方就有入股者、参与“订单农业”者、利益联结贫困户以及其他受益群众,基本实现人人受益、户户共享。村里有钱了,就能给大伙谋福利,年,黎明村的24.5万元村集体盈利资金为全村人购买了新农合,为18至60周岁符合条件的人购买了新农保。
脱贫到致富,内生动力足。小康生活,成色十足。
(本报记者章正吕慎*小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