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闻记者/王雪彤摄像/俞铭义包装/李姗
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位于贵州北部,地处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处于重庆“1小时经济圈”和“黔中产业带”结合部,素有“黔北门户”的称号。记者11月初来到这里时,绿意未褪,银杏渐*,枫叶正红,举目望去层林尽染,在阳光下流淌着斑斓的色彩。站在城市中心,满目高耸的楼群,道路宽阔、车辆如流,完全看不出它曾经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
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
年正安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人,贫困发生率达21.33%。石志村是正安县的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高达40.7%。年8月8日,正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济国作为石志村的第一书记挂村作战。第一次来到石志村,张济国发现村里基础建设存在诸多短板:村口通到村外只有一条水泥路,村民进出村子只能骑摩托车,晴通雨阻;电力太弱,村民只能在深夜给大米脱壳或粉碎牲畜饲料,夜深该睡觉时,农户家中机器还在轰鸣。基础设施差,就更不要谈产业了,这也成了石志村致贫的关键因素。当时,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外出务工,留下来的村民种植一些玉米、水稻,只能满足基本生活,很难产生经济效益。长期下来,村民对一些高投资、高回报的产业,也缺少尝试的勇气。
沿途高速
来到村子20多天,张济国一天家也没有回,反反复复琢磨怎么带着石志村村民脱贫。“老实说,心里是没底气的,想着这么一个深度贫困村,要让其脱贫的话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基本上是从零开始。”张济国认为,石志村要实现脱贫,第一环境要变,包括居住、交通、卫生等等;第二产业要变,如果还用外出务工加传统种植的方式,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都无法解决村民增收的问题。
说干就干,张济国带领村民一起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县*府的财*支持下,石志村的基础建设发生了巨变。一年时间,石志村改造了20公里低压线路、增设14口安全饮水水池、4个通讯基站、铺设了34.1公里水泥路。现在走在石志村,从院坝经过连户路、进寨路、通组路、通村路,路路畅通。
茶香情更浓,石志村村民的种茶“求学”记
路通了,产业也跟着走了进来。白茶现在是石志村的重要产业之一,茶树年龄越大,收益也就越高:3年左右茶龄的白茶茶树每亩可盈利元,3-5年茶龄的茶树每亩就可盈利元。然而,对于3年前石志村村民来说,观念由“种粮填肚子”转变为“种茶挣票子”并不容易。村民帅应华回忆起当时的心情说:“不理解。种白茶至少要三年养护才能收到茶叶,三年过去了,茶叶卖不出去怎么办?又不能当饭吃。”虽然想法简单,但却是广大农民最朴实的感受。
白茶
为了让村民们认可种植白茶的经济效益,年3月31日,张济国带着石志村32名村民集体出行“攀亲戚”,在核桃坝村村民的家里住了4天,同吃、同住、同劳动。核桃坝村,位于距离石志村百多公里的湄潭县,被誉为“中国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4万元,是名副其实的小康村。
短短的4天里,石志村村民们看到,核桃坝村田地是茶园,村庄是公园,茶树不仅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漫山遍野的绿意还带来了旅游红利,一派兴旺景象。从核桃坝村回来,32名村民也成了“白茶宣传员”,他们将切身感受告诉了身边的人,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了“白茶致富”的理念。在县*府的帮助下,一位浙江茶商来到了石志村,承包了亩土地种白茶,村民在茶商带领下种茶增收的同时,还学习上了种茶技术,有了更多自主发展空间。
茶叶采收季
如今,石志村村民自种白茶达到亩,平方米的茶叶加工场和茶叶交易市场也已经完成了场地平整。而在整个正安县,茶叶种植面积近30万亩(白茶18万亩),覆盖农户20余万人,其中贫困人口5.5万人,白茶成了全县脱贫“造血”的生力*。
特色小方竹,带动产业发展“节节高”
除了白茶,方竹也是石志村的“致富法宝”之一。石志村平均海拔米,最高的金钟山海拔米,这种海拔非常适合方竹的生长。每年白露过后,四面八方的村民都会来到金钟山上打方竹笋。在张济国来到石志村之前,村民一天下来打到的百十斤笋子可以卖多元钱。不过,笋子打下来之后需要立即用热水轻煮杀青,当天背到集市上卖掉,不然就会腐败。加上当时交通不便,村民们这元钱赚得极其不易。
方竹笋
在和村民的交谈中,张济国又得知,“山上的笋子长得太密,阳光晒不到会影响品质。”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在实地考察之后,张济国向镇、县领导汇报了发展石志村方竹产业的想法,最终决定对金钟山的方竹林进行技改:一方面砍出防火通道,另一方面砍密留疏、砍小留大,让竹林通风采光,来年长出来的竹笋更粗壮;同时就地取种,扩大栽植面积万亩以上。一个冬春的时间,石志村就技改了多亩、新植了多亩方竹。
加工后的鲜笋准备装货发出
在正安县林业局的帮助下,县里响当当的方竹产业导师郑继伟来石志村投资建起了竹笋加工厂,提供竹笋保鲜的技术支持。年,郑继伟在沪遵扶贫协作的支持下,将正安县的方竹打进上海市场,“填补了上海菜市无秋笋的市场空白”。村里方竹产业一下子走上了新赛道。村民余会说:“现在路修好了,收笋子的老板直接把车开到山顶,我们每天有更多的时间打笋子,也不用我们用土法子加工笋子了。”“我们也是在为社会发展做公益。”在郑继伟看来,脱贫致富首先要有产业走进来带动起来,而他们就是第一批走进来的人。
正安茶园
目前,整个正安县的方竹基地面积累计达到40万亩,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和上海、广东、大连等地,产值超2亿元。
从当初“提篮小卖、户自为战”的小农经济,到全村全县共同奋斗的产业布局,“竹”与“茶”两大主导产业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持续稳定的收入。如今,正安县又紧抓“蔬菜、中药材、野木瓜、生态畜禽”为辅的四条特色产业同步发展,全力提升产业扶贫的实效。
奏响脱贫曲,正安吉他“闯”向世界
在正安县城,还有一样东西总会吸引外来人的目光,那就是街上无处不在的吉他印记,就连路灯也是做成了吉他造型。年,吉他产业在正安“无中生有”,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吉他制造之乡”。
吉他生产厂
说起正安吉他产业的“从无到有”,正安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蒲星如数家珍:“正安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常年在外务工的有20多万人,其中有近5万人在沿海地区的吉他工厂打工。实际上我们从无到有,就是通过丰厚的优惠*策,吸引在外从事吉他生产的工人、老板返乡创业。”年,正安县入驻第一家吉他厂,发展到现在已经有89家,还有10余家签约企业正排队等待入驻。年,正安吉他登上了号称全球“第一屏”的纽约时代广场。
打磨制作手工吉他
正安吉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群吉他创业者。代乾隆是贵州省贝加尔乐器电商部总经理,也是第一批将电商理念带入园区的正安人,“这个地方以前都是以代加工为主,我们想要做自己的品牌,把正安吉他推向全国全世界,这个才是我们回来的初衷。”电商的入驻还给园区带来了繁忙的物流,每天大批货物进进出出,带动了整个园区的气氛。如今,他们已经将品牌做到了吉他产业电商份额里的第一名。贵州省娜塔莎乐器制造有限公司的吉他则定位于手工制作的高端产品,厂长李启旺告诉我们:“制作一把手工吉他,一个周期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
想要做好一个产业,就和打造一把好吉他一样,需要从选材、打磨、拼接等各个环节下足功夫。如今,在吉他产业园,从入门级吉他的批量生产加工,到高端吉他的手工精细制作,从吉他教学到配件生产,无论消费者有什么需求,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满足。经过多年发展,正安用一把吉他走出贵州“闯”到国外。从年产20万把到现在的年产余万把,已占据全国产销的1/5,全球的1/7。
韦纯安在打磨吉他
“这里不仅包吃包住,每个月有稳定0元左右的工资”,更重要的是,“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父母老了,孩子要上学,我在这里可以照顾家人,生活很稳定。”韦纯安是贝加尔乐器厂的一名员工,在他看来,这里的生活正好。
年3月3日,经贵州省人民*府批准,贵州省24个县(区)退出贫困县,其中,正安县作为贵州省曾经的16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率先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一路走来,从思想转变到产业建设,正安遇到的困难很多,但办法更多。在将来,乡村振兴再出发,正安将持续激发内生动力,巩固好、提升好当前的成绩,书写更美好的未来。
(感谢正安县融媒体新闻中心给予本稿的大力支持)
来源:荔枝新闻
编辑: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