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遵义会议会址装扮一新,庆祝中国共产*成立周年。游右海摄
年7月1日的人民日报第二版。
04:19贵州遵义红花岗区,有一个地方总是人流如织。游客们换上红*服在大门口合影,小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有序进入,还有人携家带口,赶来体验感受……这里,是遵义会议会址。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此召开*治局扩大会议。
遵义市委*史研究室原主任张黔生介绍,会址二楼是会议室,长方桌、周围的一圈藤椅、墙壁的挂钟等都是昔日样貌,桌子正上方还有一盏灯。86年前的与会者,就是在这个只有27平方米的房间里激辩了3天。
“据当年值班站岗的卫兵说,会议往往开到深夜。他抬头看,漆黑的夜里,会议室还亮着灯。在旧中国的茫茫黑夜里,只有这盏明灯,指引我们前进。”张黔生感慨道。
遵义会议集中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事和组织问题。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治局常委,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取消长征前成立的“三人团”。会后不久,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的*事行动。
遵义会议是*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在红*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历史关头召开,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和红*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挽救了红*、挽救了中国革命。
这里是一个需要不断来“打卡”的地方。年7月1日,在*的生日当天,人民日报第二版刊发《光辉的革命名城——遵义》,带广大读者重“访”此地。文中写道:“一天晚上,现任‘遵义会议’纪念委员会秘书、过去曾在红*第三*团第四师及第十二团司令部担任过侦察参谋、作战参谋,后来在解放遵义的娄山关战斗中,身负重伤,而被群众用生命保卫下来的孔宪权同志站在地图前面,深思地回忆着二十年前红*的进*情形……”
看到本报记者带来的人民日报老报样,孔宪权的孙女孔霞很激动:“我爷爷不仅是战斗英雄,还是遵义会议纪念馆首任馆长、第一位讲解员。但我从没机会看过他是怎么讲解的,感谢人民日报留下了这份记录!”
实际上,在年重新修建的遵义会议陈列馆中,有大量文物正是当年孔宪权带人到处收集来的。从贵州到四川、云南,这位曾身中6枪的老红*,走访了49个县、收集了0多件珍贵文物。
如今,孔霞成了一名义务讲解员。她沙哑着嗓子告诉记者,这份业余工作,她已经干了8年,每年至少讲场。孔霞注意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自发前来参观,不少人甚至为了瞻仰这处革命圣地,举家驱车上千公里。
同样担任义务讲解员的,还有老红*李光的外孙马迅。放牛娃李光14岁参加红*,经历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为建设新中国效力,马迅对外公的故事如数家珍。
马迅的讲解对象不是游客,而是小学生。作为遵义市东风小学副校长,他觉得学校里多个遵义孩子最应该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他说,每个学生在小学毕业前,至少要到遵义会议会址参观6次。在他记忆里,小时候随外公旅游,去的都是红色景点,真是终生受益。
“希望孩子们就像我当年听着外公的故事长大一样,在红色文化中成长,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永不褪色。”马迅告诉记者,学校通过网站、校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