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贵州遵义开发
TUhjnbcbe - 2023/6/10 2:35:00
北京青春痘医院哪最好 http://m.39.net/news/a_9323162.html

川黔锁钥地,巍巍娄山关。

曾经,红*在此浴血奋战,夺取了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长征第一捷”。

如今,脱贫攻坚的捷报再次让这片土地沸腾。年3月,贵州省*府发布公告,同意正安县等24个县(区)退出贫困县序列。随着正安脱贫摘帽,遵义彻底告别了贫困时代。

娄山关下,新的征程已经开启。奋进“共同富裕”之路,建设者的脚步依旧铿锵。在这里,一座因扶贫而起,因协作而兴的新城——临港遵义科技城正在崛起。

作为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简称“东西协作”)战略决策下,沪(上海)遵(遵义)协作的重要实施载体之一,由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上海临港集团”)与遵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口合作、共同开发建设的临港遵义科技城,在7年的建设实践中,以诸多创新之举生动演绎了开发式扶贫的深刻内涵,不仅脱贫攻坚帮扶成效显著,更为我国西部地区产业园区的开发与运营探索出经验,树立了样板。

东西协作不仅是扶贫与开发的有机结合,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这一战略推进过程中,如何从“输血”到“造血”?如何从资源的单向输入到双方优势互补、互惠共赢,进而实现长效发展?在脱贫攻坚决胜之年、全面建成小康之年回答这一时代之问,尤其重要。

鉴于此,年9月,《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全面小康·精准扶贫典型案例”专题调研组(以下简称“本刊调研组”)深入遵义,探访临港遵义科技城,试图梳理其园区开发、建设、运营的缘起、经历及特色,挖掘核心理念,总结有效经验,以期为更多地区和企业提供借鉴。

城之起:东西协作相牵,

红色血脉相连

在开发建设之初,临港遵义科技城的名字是“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遵义分区”。这一直截了当标注了园区“血缘”的命名,是我国东西协作大布局中沪遵协作启动时的一个鲜明印记。

沪遵协作大幕拉开,始于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对口帮扶贵州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由上海市对口帮扶遵义市,在这份文件中得以明确。

对口帮扶如何展开?《指导意见》提出一系列原则与重点任务。意见指出,对口帮扶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帮扶方加大支持力度与受帮扶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遵循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将帮扶方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与受帮扶地区的资源、劳动力、市场等优势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受帮扶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指导意见》要求帮扶双方深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其中明确,鼓励帮扶方在受帮扶地区共建开发区、产业园区和外贸基地,共同招商引资,共同经营管理……鼓励通过技术培训、合作入股等方式在受帮扶地区推广新工艺及适用技术、管理模式,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和发展水平。

围绕《指导意见》的统一部署,上海市针对沪遵协作确定了“中央要求、遵义所需、上海所能”的战略方针和“民生为本、教育为先、产业为重、人才为要”的帮扶原则。《指导意见》中这些聚焦产业发展和园区开发的内容,亦成为促使遵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遵义经开区”)和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简称“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在对口帮扶中牵手的核心要义。

上海临港集团工会主席韩国华向本刊调研组介绍,打造东西部扶贫协作典范和东西部产业合作典范是临港遵义科技城的建设使命。

这一使命如何达成,需要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以及之后持之以恒的不断求索。曾经的上海市援黔干部、遵义漕河泾科创绿洲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原董事长、遵义临港科技城管理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季稼桦,以及这几项职务的现任者童骏欣,均参与见证了临港遵义科技城建设发展史上的许多重要时刻。

季稼桦向本刊调研组介绍,双方结缘,最初是遵义经开区向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抛来了“绣球”。

年,遵义经开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不到三年时间,建设已有一定规模,也开始了与遵义市汇川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员”运行机制的探索,是遵义市*治、经济、科教文化中心和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渴望实现突破和长足发展。有近30年发展历史的上海漕河泾开发区不仅是国家首批14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也是上海市唯一同时具备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三重功能的开发区,在国家级开发区中能级和效率位列前茅,园区产业集聚、产业生态、产业布局在上海乃至全国都极具影响力,是国内产业园区中响亮的“金字招牌”。

令遵义经开区尤为看重的是,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的开发主体——上海临港集团作为上海市国资委下属唯一一家以产业园区投资、开发、经营和园区相关配套服务、相关产业投资为主业的大型国有企业,拥有多个产业园区的开发经验,多年来形成的“漕河泾”和“临港”两大园区品牌广受赞誉,声名远播。

沪遵协作的时代战车上,要素匹配、一拍即合的两地园区结对帮扶迅速启动。

年7月4日,在上海市对口帮扶遵义市第一次联席会议上,上海漕河泾开发区与遵义经开区签署了结对帮扶和对口合作协议。

年8月,上海漕河泾开发区与遵义经开区正式签订合作共建“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遵义分区”协议,帮扶主体为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工商资料显示,上海临港集团持有该公司90.09%的股份。同年10月,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漕河泾遵义分区公司成立。

其后,随着扶贫开发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为了更充分有效开展工作,年6月,漕河泾遵义科创绿洲园区的帮扶主体由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升级为上海临港集团。

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要加大产业带动扶贫工作力度,着力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推进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要把握好供需关系,让市场说话,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要把东西部产业合作、优势互补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课题,大胆探索新路。

新的帮扶要求下,双方的对口协作持续深入。年4月,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漕河泾遵义分区公司更名为遵义漕河泾科创绿洲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年10月,上海临港集团和遵义经开区管委会共同出资成立遵义临港科技城管理有限公司,双方分别持股40%和60%。因应新的发展阶段,漕河泾遵义科创绿洲正式更名为临港遵义科技城。

在双方合作帮扶的过程中,上海临港集团和遵义经开区共同探索了对临港遵义科技城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除了在企业的任职,季稼桦和童骏欣还兼有遵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汇川区委常委、副区长的身份。这种角色设置,以及企业与相关*府部门联席会议的召开,保证了临港遵义科技城开发建设中一些问题的及时沟通解决与执行效力,其中不乏创新性的探索。

从更深层面看,由“绿洲”到“城”的名称变化,不仅意味着一个产业园区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更是沪遵协作不断深化、产业全线拓展的表征。这种升级式演变,不仅是沪遵携手的脱贫攻坚事业发展至全新阶段的现实需求,背后更有两地几十年来红色血脉相依相系的深情。

“遵义和上海都是红色城市,在*的发展史上,都有着特殊地位。”年10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遵义调研时曾这样说。沪遵两地的渊源,正是基于共同拥有的红色血脉。

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的诞生,开启了中华民族新的历史篇章。

年1月,在遵义召开的遵义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挽救了红*,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和红*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相隔余公里的沪遵两地在革命年代先后播下的红色火种,在新中国建设时期继续燎原。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了响应*中央“加强战备,建设三线战略大后方”的时代号召,上海大批装备制造业企业内迁遵义,建设了航天工业基地、长征电器厂、梅岭化工厂等一批重要工业基地。为了“三线建设”,数以万计的上海人挥别都市,扎根西部,奉献青春,为遵义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童骏欣说,有时走在遵义街头,耳边会飘过带有上海口音的遵义方言。遵义的上海路、产业园、三线建设博物馆这些地点,既留存着一个时代生动的个体记忆,更饱含着两地人民间的深厚情感。

以今天的视角回看,重点在西南、西北地区的“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历史上生产力布局由东向西转移的一次大调整。

如今,当东西协作的战略大势与两地绵延共通的红色情感相遇,临港遵义科技城这座激荡着遵义特色和上海元素的产业新城便应运而生了。

城之聚:沪遵优势对接,产业全线拓展

合作帮扶以来,临港遵义科技城的发展几经质变:从建设层次看,从1.0版本的上海漕河泾遵义分区,到2.0版本的漕河泾遵义科创绿洲,再到3.0版本的临港遵义科技城;从合作主体看,由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升级为上海临港集团、由汇川区*府升级为遵义市*府,先后共同组建了两家公司。

沪遵双方从建园区到建新城,从帮扶走向合作,从“输血”走向“造血”,规划建设面积由1.67平方公里扩大到7.26平方公里,形成以“统一品牌、跨区布局、多点联动、协同发展”为特征的新一轮梯度发展格局。

在这一过程中,以产业导入为核心,沪遵两地资源充分对接,实现了产业的全线拓展。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沪遵协作框架下,如何将上海的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等优势与遵义特有的自然资源禀赋有效对接、聚合,因地制宜地培育优势产业、企业,实现对口帮扶双方的共赢,是临港遵义科技城探索的重要方向。

落地临港遵义科技城的食用菌企业——贵州光明临港九道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这种探索的典型案例之一。

对于临港遵义科技城而言,引进了光明“九道菇”品牌,意味着将上海的优势产业资源导入遵义,从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到集成生物技术、自动化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生态技术,再到加工保鲜技术进行的食用菌周年化、标准化生产,西南地区从此将同步国内最先进的食用菌加工技术,并将以此为支撑,实现产业新的发展阶段。

据介绍,贵州光明临港九道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由遵义漕河泾科创绿洲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与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上海光明森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光明森源”)共同投资建设,占地亩,总投资3.4亿元,厂房面积7.9万平方米,计划年产金针菇、蟹味菇、白玉菇、鹿茸菇2.8万吨。

“九道菇”品牌隶属中国强企业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因其食用菌产品生产需经过严苛环境条件下的九道主要生产程序(种菌选育、基料培养、灭菌瓶栽、无菌接种、低温栽培、净化育收、生物检测、保鲜包装、冷链物流)得名。年至今,光明森源已建成年产食用菌近10万吨的生产规模,产品深受消费者认可,在国内、东南亚及欧美市场享有美誉。

一家国内领先的食用菌生产企业,为什么选择花落临港遵义科技城?一方面,从当地资源禀赋来说,“青山绿水,黔菇味美”,贵州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非常适宜种植食用菌,食用菌已成为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12个特色产业之一,产业规模已迈入全国第一梯队。遵义所处的大娄山区—武陵山区,是贵州正在形成的五大食用菌产业带之一。

另一方面,从光明森源的企业愿景来看,实施南北呼应、东西联动,努力推动食用菌产业的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是其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在上海(辐射华东、华中地区)、河北(辐射华北、东北地区)已成功建设两大生产基地后,在西南地区布局成为重要的战略考量。

光明森源不是个例,越来越多意欲布局西南的企业对遵义的区位优势十分看好:这里是成渝和黔中两大经济区之间的重要节点城市,南临贵阳公里,北距重庆公里,西接四川泸州公里,是滇黔北上和川渝南下之咽喉;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中间腹地。向北可参与长江经济带产业分工协作,借道“渝新欧”进入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向南可通过渝黔、贵广快铁经珠三角地区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多重利好因素之下,临港遵义科技城已经吸引36家企业入驻,接近饱和状态,可直接或间接提供就业岗位余个。

在入驻临港遵义科技城的36家企业中,有世界强联合利华的合作企业上海健士星生物研发科技有限公司投资的“茶与草本精深加工”项目,有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落户的口罩生产商贵州中安卫生材料有限公司,有为航空航天、电子、船舶、汽车等行业提供配件的贵州特冶科技有限公司,有从事医疗耗材及设备生产的贵州泰华炎科技有限公司等,不一而足。

而在遵义乃至贵州的多个产业园区里,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锁定临港遵义科技城?其园区运营管理模式的与众不同是核心所在。

韩国华认为,由于借鉴了上海临港集团成功的市场模式、先进的运营经验,以及借力广阔的产业资源,临港遵义科技城引入了包括多家上海优质企业在内的一大批企业落户园区,实现产业导入、品牌带动、产业集聚的作用。

按照园区“3+X”的产业发展定位,临港遵义科技城着力培育智能制造、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三大主导产业,并强化产业链招商。同时,升级合作模式,提供个性化服务,摒弃了传统产业园区运营“先建厂房再出租”的初级模式,根据客户需求开展定制厂房服务。

此外,管理和服务是临港遵义科技城的核心竞争力。曾有企业经营者感慨,在他实地考察过的贵州产业园区中,临港遵义科技城的管理和服务首屈一指,这一点令季稼桦和童骏欣颇感自豪。

具体而言,临港遵义科技城借鉴了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和上海临港集团的管理经验,建立了企业资质办理、*务服务、水电气供应、装修、人力资源、金融、法务、体系认证、网络科技、品牌创建、项目申报等完善的服务体系,建立服务战略合作伙伴网络,构建持久稳定的服务供应链,能够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为企业经营“保驾护航”。

除了在生产端引入优质企业,帮助他们在遵义落地生根,在周边布局上下游产业链,同样值得一提的是,临港遵义科技城在消费端也颇多着墨。

售价元/盒(90克)的白茶,帮扶贫困户户;19.8元/千克的红薯粉,帮扶贫困户户;49元/盒(80克)的羊奶手工皂,帮扶贫困户39户……临港遵义科技城开通援黔线上线下渠道,帮助遵义特色优势农产品“走出去”。

据童骏欣介绍,临港遵义科技城专门搭建了线上销售、线下展示的“遵品入沪”消费扶贫协作服务中心,主要展示和销售遵义各县(市、区)的优质农特产品,为上海各类客户(包括*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个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本刊调研组一行在现场看到,“遵品入沪”平台的数据信息实时更新,腊肉、竹笋、大米、肉鸡、松茸等农产品位于销量榜前列。

据介绍,该平台与遵义市14个县(市、区)的余个农副产品生产商建立合作,帮扶1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该平台将遵义农特产品推向上海市场,帮扶总金额已实现余万元。

除了切实拉动消费扶贫,围绕打造沪遵产业扶贫典范这一战略目标,临港遵义科技城主要推进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就业创业扶贫。采取“”模式(20%建档立卡贫困户,20%易地扶贫搬迁户,60%失地农民),促进贫困人口在园区内就业创业。园区启动以来,共有当地群众人参与园区建设,其中贫困户人。

截至目前,临港遵义科技城一期入驻企业已提供就业岗位个,吸纳贫困人口就业人,帮助多户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二期项目建成后,可提供就业岗位0个,吸纳更多贫困人口就业。

位于园区附近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计划安置贫困户户人,园区按照“一户一就业”的目标解决搬迁群众在园区内的就业问题,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二是产业带动扶贫。通过园区企业拉动上下游产业,提高当地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脱贫增收。园区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建立企业与贫困群众的利益链接机制,有效助力贫困户增收。

据介绍,联合利华每年需要茶叶原材料0吨,相当于3万亩茶园的产量,可带动5万名茶农就业增收,有效带动遵义市乃至整个贵州省的茶产业发展。

此外,生物医药产业有效带动了汇川区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全区种植中药材2.17万亩,带动园区及周边农户1万多人参与白芨、天麻等中药材种植,药农人均增收0元以上。

光明临港九道菇生物科技项目投产,可促进相关行业发展,带动上下游如包装业、交通运输业、塑料加工业、粮食加工业等产业链,带动余户贫困户脱贫摘帽。

三是企业帮扶扶贫。通过企业开展爱心捐赠、结对帮扶等活动,实现对贫困地区及贫困户的精准有效帮扶。成立临港遵义科技城脱贫攻坚联络办公室,通过办公室联络对接,园区入驻企业按照“一企帮扶50户贫困户”的标准,在就业扶持、产业扶持、就学扶持等方面开展结对帮扶,发挥了企业帮扶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作用。

四是教育智力扶贫。联系上海职业学校开展助学(免学费、交通费、住宿费等)招生,针对贫困户开展技能培训,组织园区企业与学校结对开展爱心支教、助学捐赠等活动,实现教育扶贫。以开展爱心支教、捐赠助学、公益助学等多种方式,捐赠助学资金(物资)和公益助学资金余万元。

此外,由上海临港公益基金会发起并资助、上海杉树公益基金会负责执行,在遵义五中级高一入学学生中选出品学兼优但家庭贫困的35人,组建了该校第一个“临港杉树班”,免除学生学费和住宿费,临港公益基金会还出资35万元补贴学生3年生活费(1万元/人)。此项活动从年开始,每年按时开展。目前,级50名学生组建的第二个“临港杉树班”已开班。

城之兴:多元共融创新,铸就开发典范

一城之兴,核心在于人。

一般而言,产业园区外扩的路径中,输出产业、输出品牌、输出管理固然重要,但输出人才是关键,人才是资源聚合的中枢,产业、品牌、管理的完成度有多少,与人才密切相关。

临港遵义科技城重视对人才、特别是对遵义本地人才的培养。上海临港集团将临港遵义科技城全权纳入经营管理体系,管理团队全部在当地进行市场化招聘。目前科技城经营管理团队42人,全部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平均年龄33岁。这样的人才结构在遵义当地企业中十分罕见。

在人才培养方面,实行“一对一”师带徒模式,每一位临港遵义科技城经营管理团队的员工,都在上海临港集团总部有一位“带教师傅”。韩国华说,这种师带徒模式能够通过工作中遇到的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影响一批人、带动一群人,让这些年轻人更多地感受和学习上海临港集团成功的开发经验和模式。

除了师带徒,临港遵义科技城三年来共计开展人力资源培训30余次,选派公司干部员工四批次共计13人到上海临港集团挂职锻炼。

此外,临港遵义科技城的管理团队还在上海临港创新管理学院接受培训,内容包括园区服务、园区创新与转型升级、园区产学研生态圈构建、园区金融、区域经济与园区规划、园区品牌与空间文化等课程。

在韩国华看来,在人才方面的诸多投入是值得的、必要的,因为人才的培养是根本。这些人才今后除满足公司本身需要外,亦可通过外派管理人员的方式实现专业技术团队输出。比如,临港遵义科技城的专业经营管理人才,未来可以类似“管理外包”的方式到本地其他的园区参与开发和管理工作。这些人才扎根当地,先进的园区开发与管理经验也就留在了当地。

引进符合遵义产业定位、环境友好、属于战略性新兴行业、较有发展前景的优质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培育产业集群,是临港遵义科技城当前阶段的重要使命。

对于一个产业园区而言,其具备怎样的综合性功能,能够提供怎样的商业、医疗、教育、休闲娱乐等配套服务,也在相当意义上决定着这个园区未来能走多远。放眼长远,如何通过“城镇化、产业化”双轮驱动,将这里的建设赋予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多层次内涵,最终将一个产业园区升级为多元共融、有着长久魅力的新型城市综合体,不仅是开发的终极要义,也体现着沪遵两地建设者的眼界、胸怀和智慧。

这种转变,正在一步步实现,临港遵义科技城的建设重点正在重新聚焦。

已于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的园区一期项目,占地亩,累计投资3亿元,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共有13栋现代工业厂房,包含生产型厂房、研发型厂房和综合服务楼。

年12月启动建设的园区二期项目,占地亩、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现已开发用地亩,累计完成投资6亿元,以定制化厂房(遵义茶溶天下茶与健康草本植物精深加工项目和贵州光明临港九道菇工厂化食用菌生产项目)及高端精品商住(紫云府商住项目)为建设重点,由商住配套的三产建设带动反哺二产发展,逐渐形成定制化厂房、精品商业、住宅配套为一体的新城建设,并与周边的鸣庄潭湿地公园、娄山关、海龙屯等景区形成有机融合。建设者希望将这里打造成一个“白天与工作在一起、夜晚与生活在一起、周末与休闲在一起的山水之城·产业家园”。

“因扶贫而来,因协作而兴”的临港遵义科技城,其长远架构是围绕城市建设反哺工业建设,进一步定位好、谋划好、推进好城市建设,全方位完善功能、优化布局和提升品位,为未来临港遵义科技城发展留足刚性空间;加快“基础设施、住房保障、公共公益、美化绿化”四大板块建设,加快提升教育功能、医疗功能、商贸功能、生态功能,提升公共公益服务水平,最终实现工业化助推城镇化,城镇化反哺工业化发展的循环造血发展模式。

这是一种完全有可能在我国西部乃至更广泛地区复制的园区建设理念,临港遵义科技城近年来融合了产业、人文、科技等多重要素的一系列建设实践,也开拓了开发式扶贫的新内涵。

脱贫攻坚胜利之际,乡村振兴接续之时,东部沿海地区如何与西部地区从帮扶走向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共同实现长效发展?期待临港遵义科技城未来对这一时代议题继续作出更多具有意义的探索。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

全面小康·精准扶贫典型案例

专题调研组

成员:车海刚江宜航杜悦英

执笔:杜悦英

=====中国智库ChinaThinkTank=====

感谢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贵州遵义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