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遵义市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更高标准强力推进“引人聚才·智汇遵义”行动,下足功夫,“磁聚”人才,实现人才规模、素质双提升。
年,嵇建斌从知名企业辞职后,举家搬迁到遵义创业,与合伙人创办了遵义硬质合金有限公司,至今累计产值超2亿元。
“孩子入学的问题协调解决了,*府还帮助解决了很多创业中的问题,让我没有后顾之忧,越干越有信心。”谈起选择遵义的理由,嵇建斌说,是开放的*策、优厚的条件吸引了他,是包容的文化、进步的机会留住了他。
遵义市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着力打造“人才磁极”,汇聚各方人才,激发发展新动能,荣获年(第五届)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最佳案例奖”。该市建立“节假日专家”、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机制,“一人一策”“一事一议”集聚国家相关计划人才3名、博士研究生名;建成贵州第一个院士工作中心,柔性引进“两院”院士31名,有效破解西部内陆地区“高精尖缺”人才引进难问题。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遵义院士中心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外来人才的同时,遵义下更实功夫为人才成长“培土”,着力培育本土人才主力*。年2月,遵义市深入实施培养村级组织领*人才、培养村级后备力量的“双培养”工程,计划用3年培养一支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李子卖不出去,不是质量不好,而是销路不畅。”面对农产品滞销难题,仁怀市火石镇明光村干部吴逸豪在“双培养”工程等*策扶持下,通过“直播+电商”销售李子30多万斤,销售收入近70万元,成了大山深处的“网络红人”。
充足的人力资源成为推动遵义发展的不竭动力,而今,名乡村振兴村级组织领*人才、名乡村振兴后备人才,积极投身到遵义高质量发展的火热实践中,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科技特派员张培云到播州区龙坪镇中心村开展提子管护技术培训
为千方百计招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遵义市还作答了“破力量聚合之难”“解发展求贤之渴”“补作用发挥之短”“排人才后顾之忧”四道大题,推动形成重才、聚才、用才、尚才的良好氛围。
构建“重才”新格局,破力量聚合之难。健全完善*管人才工作机制,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运行、协调、考核“三大机制”,创新运用项目化推动、清单化推进、实效化推出、标准化推广“四化落实法”,推动人才工作闭环式运行。
拓展“聚才”新渠道,解发展求贤之渴。聚焦经济发展主战场、民生事业新需求,多形式引人聚才,推动人才供需精准对接。建立高校巡回引才机制,坚持每年通过“送考上门”赴高校靶向引才。另一方面,坚持需求导向精准育才。实施“黔北之光”“凤还巢”人才项目以及“双培养”工程。
提升“用才”新效能,补作用发挥之短。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制定实施“黔北之光”交流培养计划和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若干措施,放权松绑增活力。制定《遵义市核心专家和市管专家评选管理考核办法》《遵义市高层次人才津贴考核办法》等制度,激励约束挖潜力。
涵养“尚才”新生态,排人才后顾之忧。把优化人才服务作为工作的突破点,用心用情厚植“近悦远来”沃土,开通“”人才服务热线,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中心,引领县、乡、村打造人才之家、人才超市、人才驿站等服务平台个,设立人才窗口个、人才服务专员余个。
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遵义市级与县(区、市)级联动开展人才工作“大调研、大督查、大服务”活动,督促解决人才“急难愁盼”50余个,制发遵义人才服务绿卡1.6万张。今年以来,办理人才子女入学个,受理办结人才热线来电个,抽样回访服务对象满意度均为%。
播州区省级人才基地,黔北现代高效农业人才基地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卢世容
编辑娄勤丽
编审陈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