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版面截图。
中国日报湄潭7月25日电(记者刘祥瑞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核桃坝村茶香四溢,游客们很容易闻到空气中新鲜茶叶的味道。这里的村民正忙着收获夏茶,虽然在中国大多数地区都不会生产夏茶,但核桃坝村因其有利的自然条件每年能收三次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茶成为核桃坝村一张飘香的名片,茶产业更成为该村以及周边地区摆脱贫困的有效手段。据湄潭县茶产业指导办公室副主任廖江弘介绍,该村茶产业蓬勃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得天独厚的海拔高度、适宜的温度以及优质的土壤能让这片土地产出优质好茶。
发展茶园助村民脱贫
据核桃坝村支部书记陈廷明介绍,该村曾是一个贫困村,村民主要靠种植玉米和喂养家畜为生。如今的大部分茶园从前都是荒地,因其灌溉用水不足导致耕地有限。“那时候村里也没种茶,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老支书何殿伦带领老百姓开始发展茶产业。”陈廷明补充道。
为了帮助村民摆脱贫困,何殿伦带头从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引进优质茶苗,并邀请研究人员传授村民茶叶管理技能。
陈廷明说:“起初村民们是反对这个做法的,担心没有销售市场。”但随着茶叶种植带来的效益以及逐渐扩大的种植规模,村民们渐渐看到了发展茶产业的希望。“现在绿茶布村庄,土地变*金。”
据陈廷明介绍,核桃坝村茶叶种植面积达到了亩,村里几乎户户都种茶、经营茶叶加工厂或是茶叶店,还有许多村民创立了自己的茶叶品牌。年,该村茶叶产值达2.24亿元,人均年收入超元。
近几十年来,该村茶产业经历了巨大变革,从上世纪90年代的家庭式手工作坊到现在的包含大型工厂和专业分销商在内的产业链,从种植到加工变得更加现代化。
陈廷明表示,今年以来,该村还开始生产红茶,不局限于从前的纯绿茶产品了。“我们都是茶叶种植的受益者,现在村民都过着上了富裕的生活。”
湄潭县核桃坝村村民在茶园里采茶。(杨文斌摄)
茶产业提高村民收入
43岁的余坤强从小就帮着父母种茶,他说:“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茶相关。”余坤强家有14亩茶园,每年年收入约为6万元,他的父母也还经营着自己的茶园。
每逢茶叶采摘季,他和妻子还会从村民那里收购茶青,卖给附近的工厂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有时一天就能净赚元。
夏日傍晚,核桃坝村茶青交易市场开始热闹起来,村民用袋子或是背篓装着新鲜的茶叶,向茶青采购商展示他们这一天的收获。最终加工好的茶叶成品会通过各种渠道销往全国各地。
余坤强说:“当地村民不用再离乡务工,在家门口就能种茶增收,可以说是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只有在茶叶生产淡季时,一些村民才会去县城打点零工。”
对于66岁的田金莲这样上了年纪的村民来说,采茶是改善家庭收入的一个相对简单的方法。田金莲说:“我这把年纪的人无法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也不可能去大城市打工,但我们可以去茶园采茶啊。中午太阳大,就挑早上和傍晚去。”
她和丈夫一起经营着一片6亩的茶园。夏季的茶青价格远远低于春、秋两季,但即便这样,他们在夏季每天都能采摘约8公斤茶青,今年每公斤的售价为48元。
湄潭县核桃坝村村民在当地茶青交易市场售卖茶青。(杨*摄)
茶旅一体走出致富新路
茶叶生产和加工已成为当地村民普遍的收入手段。70岁的村民何崇孝在年开起了旅馆和餐馆,是村里寻求产业转型第一人。
他和家里其余四口人一起做旅馆和餐馆生意,旅馆有十个客房,还开了一家茶叶店,每年赚取30万元收入,比起把家里15亩茶园外包出去可挣钱得多。
他说,这项被当地人称为“茶旅”的项目引起了村民们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