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你好,李焕英!》正在全国热映,我们从中感受到剧中人物对白全是东北话,故事发生在远离东北的内地湖北襄阳,在那里的一些三线厂里,嘎吧溜脆的东北话俨然成为了厂话。这个现象在全国三线企业中不是个例,打根儿上,还得从东北支援内地和援建三线说起。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炉钢水、第一辆汽车、第一列内燃机车、第一架飞机、第一艘万吨轮都是从东北生产出来的。从“一五”到三线建设时期,在中央统一领导下,作为共和国工业的长子,东北三省倾其所有,全力支援内地和援助中西部的三线建设。在国家无偿调拨的*策下,从年到年的30年间,东北共支援全国各地钢材5亿多吨,支援焦炭.8万吨,动力机械98.1万台,调迁各类人才近万人。可以说,没有东北工业基地,就没有我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就没有共和国的腾飞。
黑龙江援内和援建
年,齐齐哈尔中国第一重型机器厂(简称“一重”),支援德阳建设第二重型机器厂(简称“二重”)。同年,经典小说《林海雪原》的作者、著名作家曲波拖着战争年代受伤的身体,从北京赶赴德阳“二重”,担任副厂长。他在德阳四年时间,白天上班,夜晚创作,先后完成了长篇小说《桥隆飚》和《山呼海啸》;还以他工作过的沈阳机车车辆厂、德阳二重厂等企业为素材,创作了短篇小说《热处理》《争吵》和散文《散观平武》等作品。
#电影你好李焕英#上世纪60年代初,哈尔滨的“三大动力”哈尔滨电机厂、锅炉厂、汽轮机厂分别对口援建德阳东方电机厂、东方锅炉厂和东方汽轮机厂。
黑龙江曾经是新中国兵工制造基地,三线建设时期,支援了贵州、江西、湖北、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北、甘肃等多个单位,共支援设备台以及技术人员、管理干部和熟练技工人,还为包建的企业支援了大量工具、工装、成品零部件及大批的图纸和技术资料。以下是举例说明。
黑龙江北安县的庆华工具厂(代号),曾经是中国枪械行业的龙头老大,中国最大的步枪生产厂,累计生产枪械余万支,可装备个步兵师,在多次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56式冲锋枪和54式手枪,是庆华厂的生命之*。三线建设时期,庆华厂出人、出技术、出设备,包建和支援了庆华厂先后包建了、、、、等五个兵工厂的建设,向外输送的人员达三千多人。
黑龙江支援三线建设,除了国防*工和重型工业项目外,还有高等院校教育方面的援建,比如现在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其前身为哈尔滨*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工),年到年,哈*工进行了分建和改建,被拆分为若干部队院校迁往内地,年4月1日,哈*工集体转业,退出*队序列,改称哈尔滨工程学院。(详情见上图)
吉林援内和援建
仅吉林化学公司就为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54个企业输送了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达1.8万余人,为19个省、市、自治区的个企业、86所大专院校和一些国家代培了超过3.83万名专业人才,输送和代培人数接近于公司现有全民所有制职工的总和。
吉林丰满发电厂向三门峡、龚嘴、碧口、葛洲坝等水电站,输送干部和技术人员达多人。吉林铁合金厂先后支援湖南、贵州遵义、四川峨眉、西北铁合金厂等51个大、中、小铁合金企业的建设、培训、输送干部、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达2多人。
年4月,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分迁到四川大邑县雾山,组建中国人民解放*总字部队工程,即光电研究所,3个月后投入科研,共建有6个研究室和6个试制加工车间,后成为中国科学院在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研究所。
光电研究所国营厂,是吉林一家生产炮弹引信的*工厂,曾先后援建了吉林厂、厂、厂,辽宁的5厂,山东沂源的厂、厂,江西的厂,云南的厂,浙江淳安的厂,湖南的厂,四川的厂,湖北襄阳的厂,河南邓县的厂,广西的厂,宁夏固原厂,*的厂等新建小三线厂。看看这一长串代号厂,感觉这家工厂太强大了,这简直就是引信之母。
在援建三线项目中,最著名的要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援建湖北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了。年初,毛主席就提出:中国这么大,光一个一汽制造厂是不够的,“要建设第二汽车厂”。二汽选址历经波折,二汽最初选址在武汉青山,但由于苏联专家建议,李先念批准,二汽将青山厂址转让给华钢(武汉钢铁公司),另选武昌水果湖作为厂址。当时因苏联方面等原因,二汽筹建工作下马了。年,毛主席提出三线建设时,再次提到二汽是三线建设中的重点工程。年9月,由湖南湘西转至湖北鄂西北地区,最终由周总理一锤定音确定在湖北省郧县十堰地区。
当时二汽建厂确定一汽包建11个分厂,上海包建6个分厂,北京和武汉各包建一个分厂。因此,当年小小的十堰山沟里到处都能听见东北方言,时间久了,东北话成了二汽厂的官话,时至今日,东风公司还是以东北话为主。
辽宁援内和援建
辽宁援内和支援三线建设项目涵盖广,数量多,从钢铁、石油、飞机、工程机械到枪械、枪弹,应有尽有。
鞍钢援建武钢、攀钢、宝钢、湘钢(今湖南华菱钢铁)、水钢、唐钢、莱钢、舞钢等等;沈飞援建四川的成飞,陕西的西飞;大连石化援建北京市的燕山石化东方红炼油厂,山东齐鲁石化胜利炼油厂,甘肃兰州石化炼油厂,江苏南京金陵石化,江西九江市九江炼油厂,*独山子炼油厂,湖南岳阳巴陵石化等等。
从年下半年至年年初,辽宁将沈阳轮胎厂、沈阳油漆厂、沈阳油脂化学厂、大连油漆厂、大连化工厂、锦西化机厂的车胎、特种油漆、二甲苯胺、浓硝酸、中压阀门等产品和生产设备迁往云南昆明、贵州都匀、甘肃兰州等西南、西北地区建厂和扩建车间。年至年,辽宁省陆续迁往大三线的职工多达99人,随迁家属人。
沈阳滑翔机制造厂把原厂一分为二,迁往四川成都,建立了四川滑翔机制造厂;沈阳信号厂也一分为二,迁往陕西西安,并入西安信号厂。同年还有沈阳中捷友谊厂的技术人员人和台设备迁往宁夏中卫,建立了中卫钻床厂,沈阳橡胶三厂部分设备和人员迁到宁夏银川橡胶厂。
大连机车车辆厂的制造柴油机配件车间和生产罐车车间职工人,分别迁往四川广元解家沟和青海西宁,建成了广元柴油机配件厂,青海西宁建设能年产罐车台的厂;大连钢厂两座5吨电炉和职工50人迁往贵阳钢铁厂,建成了一个优质钢厂;大连起重机厂的部分设备和员工人迁往宁夏银川机械修配厂,年产减速机1台至台。
铲车是*工建设和工矿企业的必需设备,大连起重运输机厂的部分设备和职工人迁往陕西宝鸡新秦机器厂,年产铲车90台,解决了当地铲车的短缺问题。还有如抚顺铝厂的3台矽铁电炉以及职工人和纯硅车间的职工80人分别迁往甘肃兰州和贵州都匀,建成了兰州河口铁合金厂和贵州纯硅厂;抚顺石油二厂的合成润滑油车间的79台设备和职工人迁往四川隆昌,年产14号航空润滑油等特种油料吨。
抚顺挖掘机厂的部分设备和人员迁往四川泸州;抚顺安全机器厂的部分设备和人员迁往四川德阳;抚顺矿灯厂的部分设备和人员迁往贵州贵阳;抚顺火药厂的部分设备和人员迁往云南宣威天生桥。此外,为配合三线建设的整体战略部署,辽宁将大连医学院的名学生、名教职工和医院的部分人员、医疗设备迁往贵州遵义,组建了遵义医科大学。沈阳东北制药六厂的麻醉药品车间迁往宁夏中卫县。
大连瓦房店轴承厂,始建于年,是中国轴承工业的发源地,援建了洛阳轴承厂,包建了西北轴承厂,并为全国上百个轴承企业提供了人才、技术与管理等方面的支持与帮助,为中国轴承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三厂俯瞰图辽宁支援三线*工建设的例子有沈阳五三厂、沈阳厂、沈阳厂等。
沈阳工厂,又名53厂,前身为辽宁迫击炮厂,东北解放后为东北*区53工厂,7.62毫米普通枪弹的试制和定型工作就是由该厂完成的,这是我国第一批正式装备部队的制式子弹。53厂为 做出过巨大贡献,创造了“五三工厂经验”。三线建设时期,厂曾经援建和技术支持过的三线厂有河南鲁山厂,山西中阳厂、安徽舒城厂、山东蒙阴厂,山东沂源厂、*库尔勒厂等。三线建设时期,沈阳厂因援建项目太多,几乎掏空了全部家底。九十年代因*品锐减,年与沈阳工厂兼并重组。
沈阳厂建立于年,其前身为张作霖的东三省航空处厂,是我国第一个喷气式飞机发动机厂,初建伊始,就承担着修理 战争航空发动机的重任。年包建沈阳航空厂,年,包建成都航空厂,此后还援建了陕西西安厂、厂,吉林厂,四川达县基地厂,湖北远安基地江北机械厂,陕西蓝田基地厂,广西柳州厂,内蒙古呼和浩特厂,贵州遵义基地厂。
从年到年,厂先后包建援建了11个大中型*工厂,支援各类人员1.5万人,设备千余台。在共和国国防建设的史册上,厂立下了不朽功勋。
从“一五”到三线建设时期,为了支援国家建设,沈阳承担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几乎都要把家底掏空了,城市发展缓慢。一大批铁西区工人奔向祖国西部,从年至年期间,铁西区48个企业参与内地援建,先后共派出人,其中厂级干部94人、中层干部人、技术工人16人。其中三家企业进行全厂搬迁,23家企业包建新厂,29家企业车间整体划拨。代培人员人,受援省市自治区29个,受建市县个,受建企业个。
那些年,就连大、小兴安岭上好的木材也成为支援全国建设的紧缺物资,东北为了支援国家三线建设,几乎把三个省的家底都掏空了,但三省人民毫无怨言,慷慨解囊。据相关数据统计,东北支援全国各地建设的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有上百万人,尽到了新中国工业长子的责任和义务。
那些年,在广袤的黑土地上,一列列火车满载煤炭、钢铁、石油、装备、木材、粮食等紧缺物资开往全国各地,一批批东北精英义无反顾地离开家乡。他们千里迢迢,奔赴三线地区,背井离乡,在异地他乡落地生根,他们把异乡当故乡,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子子孙孙都将在异地繁衍生息下去。而今,散落在四面八方的东北三线建设者及其后代们,再也难以回到东北老家。
从这片黑土地上,不但源源不断地向外输送大量的物资和大批的人员,而且还输出了丰厚的精神食粮——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和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鞍钢宪法。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将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勇往直前!
影片虽然讲述的只是*母亲年轻时光的往事,但也反映出在那个时代,来自全国各地参加三线的建设者们的青春芳华。他们的故事值得后辈记住,他们的精神值得一代代传承。
网上有人提议应该将东北援内和援建的那一段往事,拍一部类似于“国家记忆”的纪录片,见证东北人民为共和国的起飞做出重要贡献的光辉历史,留传后人!
(本文根据网络和网友提供的资料整理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