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蔡锷路一路向北,穿过五一路,再向西转,穿过李公庙路,到达*兴路。接着,顺着藩城堤巷往南,到达衣铺街,最后抵达司门口。形成一个合围。
这便是明吉王府在长沙的范围。这座王府的主人,在远离当年府邸二十来公里的地方长眠。
走马楼、藩城堤巷、衣铺街、司门口……当年的明吉王府外墙,几乎都已变成充满烟火气的小巷。而那些民不得进、官也不得闯的王府重地,如今也住满了“民”。在这里住了数十年的老人们也隐约还记得上辈们流传下来的“明朝那些事儿”。
在被张献忠一把火烧掉前的近年里,王府几经修缮,规模越发庞大。而这并不是在长沙做王爷的唯一“好处”。7座王陵尚未主动发掘,他们的故事仍未揭开。但我们仍可试着从些许出土物件及史料中,感受一下在明朝长沙做王爷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城中之国
“省会几为藩府占其十之七八”。第一个体验,当然是拥有几个小时也走不完的王府。哪怕过去数百年,它们的痕迹依然在长沙城留存,最直接的,便是传袭下来的那些地名。
东牌楼与藩后街交会处,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十字路口开始,寻找王府的边界。
遵义门旧址位于太平街与西牌楼的交会处▼
在数百年前,这个路口曾立有一道城门,曰体仁门。两道绿色的路标分立在路的两边,一为走马楼社区,另一为藩后街社区。一瞬间,感觉被风吹过多年痕迹的名字都集中在了这里。毕竟,它们曾是与长沙藩王最接近的存在。
藩城堤故址▼
所谓走马楼,便是吉王朱见浚在此修建大花园一座,花园内建有长廊形建筑,可以走马,所以叫走马楼。
有东牌楼,就有西牌楼、木牌楼,以及红牌楼。东牌楼由明吉王府东牌楼——体仁门旧址而得名。而西牌楼,则是因明吉王府西牌楼——遵义门外而得名。西牌楼外又有木牌楼,都是街名,以前曾是老式公馆集中区。红牌楼原为吉王府南门外一座跨街朱漆大牌楼。清初,此牌楼被毁,留下地名。
木牌楼旧址▼
一个自诩为“老头子”的70岁老长沙在金线街的鞋店前,给人刮痧,力道、手法都颇为熟稔。他拖长着声音,“木牌楼,早就没得了,只剩地名不见街了。”年,木牌楼就因棚改而被拆除,“老头子”就是那时候搬到这条街来的。
前述地名,仅仅只是吉王府的一小部分。要知道,在明代长沙,最奢华的建筑便是吉王府,几乎占去整个长沙城的大半。
你可以去翻《湘城访古录》,上面记载:“考明藩邸制,五殿三宫,设山川社稷庙于城内,城垣周以四门,堂库等室在焉。总宫殿室屋八百间有奇,故省会几为藩府占其十之七八。”
年3月,在蔡锷路和解放西路交叉处的东牌楼施工工地上,就曾发现了一大片古井群。考古人员清理出土了明代藩王府建筑夯土台基遗迹,通过这次考古,已经基本能够确定明朝藩王府的大概面积。
东牌楼工地发现大量古井▼
湖南文史专家陈先枢绘制了藩王府的地图。地图里,端礼门、广智门、体仁门、遵义门位置均已找到;三泰街、三兴街、三王街,以及紫金街、藩城堤等地名依旧。
文史专家陈先枢绘制的示意图(图片来源陈先枢微博)▼
奢靡王府
一个“应急住所”三万人修了四年。
年就藩长沙后,20岁的朱见浚就开始盖楼了。当然,他也不是没有章法。《明史·舆服志》中记录了亲王府的标准规格:城高二丈九尺,正殿地基高六尺九寸。亲王所居住的宫殿,前面叫承运殿,中间叫圜殿,后面叫存心殿;四道城门,南面是端礼门,北面是广智门,东面是体仁门,西面是遵义门。
太祖说,之所以这样规定,是“要让诸位亲王见名思义,以作为皇室的屏障。”不过,在长沙当王爷也并不是那么好当,曾有人就因王府修建奢靡浪费往皇帝那儿参了吉王一本。
明代双龙戏珠束发金冠(长沙市博物馆藏),其为20世纪70年代末长沙县一位农民主动上交的文物。▼
弘治10年9月,朝堂之上,镇守湖广总兵官镇远侯顾溥等向皇帝朱祐樘进言。他们的意思是,吉府房屋,造至成化初年,至今才20多年。起初说说修补,后来却是按照崇府(崇简王朱见泽,朱见浚的哥哥)样式修盖。于是前后宫殿,两廊各门,房屋墙垣,都扩展新修,已用过物料百数十万,银米亦各数万。每年拨夫、匠三万余人,修了四年。才完成急修房屋余间。其余工程,简直漫无止境。
他们建议,命令各王府不准扩大府第,如需急修者,尽快修完。能缓的,暂行停止。或把给材料折算成价格,任他们自己去修。不料,向来温和的弘治皇帝朱祐樘听了,没有明确表态,只是说交给相关衙门。这就是不了了之了。(来源:弘治皇帝大传)
这个引发众怒的王府边上,不仅有城墙,还有防洪堤,唤作藩城堤。这里又是第一代长沙藩王朱梓的潭王府所在地。民国时期,这里为荒货、古玩等集中区。现在,冷作店林立,从东牌楼搬过来的袜子店、鞋店也有不少。只是,街巷狭窄,多光线昏暗的侧巷,偶尔一扭头,目光所及之处,黑得深不见底。
不知道当年张献忠的那把火,有没有点亮过这么幽深的巷道。
仆佣成群
司门口曾是吉王府仪卫司驻地。当然,身为王爷,尤其是皇帝的儿子,除了住得舒服,也必须要有一大帮人服侍,包括“百年之后”的服侍。
比如,在跳马的王陵区范围内,就发现有土筑城墙和夯筑基址,意味着这里曾驻有*队,守护王陵。活着时,还有王府护卫指挥使司,下辖3护卫和0户所。据记载,“满员兵额约人。
但这不是全部,围绕藩府,朝廷设置有一个相当庞大的服务机构。它主要由王府长史司、王府护卫指挥使司、王府仪卫司组成。
长史的职责相当于王府总理。长史司底下,还有各类负责具体办事的机构和职员。例如,有负责“推案刑狱”的审理所;负责祭祀、宾客和王、妃饮食的典膳所;负责仪式乐舞的奉祠所;负责医疗卫生的良医所;负责教导亲王及子弟礼法的纪善所;负责掌管印信宝册的典宝所;负责修葺宫室的工正所等等。
这一套班子的成员,品级从五品到九品不等,共有官员三十多名,而无品级的吏员、佐贰及工匠、役夫,更不知有多少。俨然一个城中之国。明吉王府工地曾挖出的青瓷碗中,碗底就写有“典膳所”。
长沙的另一个老地名,就和王府的仪卫司有关系。那就是司门口。司门口是吉王府端礼门仪卫司驻地,掌管着王府仪仗,以便让王爷出行时,仪仗排场威风。
支出繁浩
4.6万亩王庄“每亩纳银四分”身为长沙的藩王,有如此庞大的服务团队后,又牵扯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钱从哪来?都落到了地方。
明初,潭王朱梓就藩,一年的俸禄达一万石,就是从长沙租赋中划给的。吉王更“贪”,刚到长沙,就向皇帝奏立王庄,占田3万多亩,“每亩纳银四分”,到万历年间更增加到4.6万亩。王庄园地增多,但朝廷粮赋不减,“地方官只得将之分摊匀派,使长沙的粮赋大为加重。”
“长沙府天启年伍拾两”金锭。▼
此外,王府的各种供支、劳役,也都通过府县官吏强加到百姓头上。明中后期朝廷财*拮据,而诸王支出更为繁浩,又以“长沙地土广阔、出产谷粟”,连荆、辽、荣、楚、眠等5个王府的禄米和襄王府的柴火,都要从长沙运过去。
王府成员本身的消耗也颇为庞大,生前极尽奢华,死后也享尽金银。
上世纪70年代末,长沙县一位农民就上交了一顶金冠到湖南文物管理部门。金冠出土于被破坏的明藩王陵墓,学名叫双龙戏珠束发金冠,形制较小,通体布满了装饰花纹。但这顶金冠上有双龙戏珠的造型,目前考古所见,仅有北京明十三陵中定陵出土的一顶金翼善冠和两顶乌纱翼善冠与之相似。经过考古专家分析,认为金冠形制较小,可能是某一代藩王家里年纪比较小的成员,死后给予厚葬的随葬品。
生前占半座城池,死后享一座山脉,也算是极尽荣耀了。
明长沙藩王简历
朱元璋儿子封于湖南的有3个。潭王梓(庶八子)、岷庄王梗(庶十八子,封在常德)、谷王穗(朱元璋庶十九子)以后历代分封的诸王在湖南地区的共计48人。在长沙,一共有过10位藩王。其中第四位吉王一共传了7世。
潭王朱梓
出身:朱元璋第八子,年就藩长沙。野史中传他是陈友谅遗腹子。他的生母原是陈之妾,陈失败后被朱元璋收纳。
性格:英敏好学,善作文章
经历:年,谭王妃於氏的父兄因坐“胡惟庸案”被杀,朱梓惶恐不安,在其皇父召他进宫之时,与於氏一道自焚而死。
谷王朱橞
出身:朱元璋第十九子,年就藩长沙。
性格:狂妄
经历:年,他打开南京金川城门、投靠燕王朱棣。就藩长沙期间,又意图谋反,被废。后避入深山为僧,此山后来叫“谷山”。
襄宪王朱瞻
出身:明仁宗第八子,年就藩长沙。
性格:颇为谨慎
经历:年徙藩襄阳。
吉简王朱见浚
出身:明英宗第七子(其墓志铭中称第五子),年就藩长沙。
性格:爱看书,爱盖楼
经历:大修王府,长沙城过半之地都成了王府范围。修建云麓宫、修缮岳麓书院、开福寺。
+
与自然时序同呼吸
文字|吴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