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遵义师范学院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师生坚定理想信念、认真干事创业,推进主题教育高质量开展。
引领思想,扎实做好本职工作
▲开展学习讨论
“关于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金句”“老鸦山红军战斗遗址”“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致敬!”……
打开信息工程学院网站,一个向师生传递党中央大政方针、传播红色历史文化、介绍先进典型的《红色基因代代传》专栏引人注目。该专栏共设置“党中央的声音”“榜样的力量”“说句心里话”“红色留声机”“红色放映厅”“不忘初心红色地图”“我们在路上”七个板块,由教师策划、师生共同参与资料收集整理编辑后推出。
该院党总支书记胡陵说:“我们希望用这样的载体引领师生思想,在师生中‘植入红色芯片’,形成脚踏实地、务实创新的内心气质,专注当下、精益求精的职业操守,拒绝诱惑、坚定信仰的精神品格,超越平庸、止于至善的人生追求,真正‘锻铸工匠精神’”。
为了让大家加深理解,该院学生党支部书记周文达介绍说,支部专门组织了线下的《红色基因代代传》学习讨论活动。
每名党员先进行自学,再在党小组内开展讨论。然后,各党小组推选代表上台作交流发言。活动结束后,所有党员都撰写心得体会,谈学习感想和思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罗爽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虽不是共产党员,但一直在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努力,让自己很是钦佩。作为党员,我们更应该明确肩上的责任,不能只为自己而活,要为他人、为社会做实事、办好事。”
针对信息工程学院的专业特点,《红色基因代代传》的“榜样的力量”板块特别设置了“大国工匠”内容。“大国工匠”身上体现出的持之以恒、精益求精,令大家颇有感触。
不久前的实践周,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唐曼玉参与了网络项目的实训。在做项目的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不少困难,但她一直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坚持把项目做好的信念,反复思考、探索如何把专业知识用到实践中,最终和其他同学共同完成了作品,也坚定了学好专业知识的信心和决心。
除了学生党员,其他师生也在通过《红色基因代代传》接受红色精神洗礼。除此之外,信息工程学院师生党员也通过个人自学、集中学习、专题研讨等常规方式进行学习,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完成教工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选任工作,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正有序同步推进;搭建3个科研团队,科研工作合力逐步显现;初步完成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验室申报工作,教学科研条件得到改善……
建章立制,推进教风学风建设
▲召开专题研讨会
“我们特别注重主题教育与中心工作相融合,通过建章立制,以优良教风带学风,以优良学风促教风,让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这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数学学院的具体实践,该院党总支书记邱学宗说。
教师上好课、学生上好学,是二级学院要抓好的关键工作。针对教风学风中存在的问题,数学学院制定了《数学学院关于教风建设的实施方案(试行)》《数学学院关于学风建设的实施方案(试行)》及配套制度并强化执行,以此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学习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讲授“数学分析”课程的该院副院长田俊康表示,以前,因为种种原因,有时忽略了学生的接受程度,导致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但配套的教学信息收集反馈制度不健全,后续的改进也就谈不上。
“这学期,我们多次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全面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会后抓好落实。现在,我会更加注重分析班级学情并采取相应措施,比如,多讲解一些习题等。”田俊康说。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胡天群说:“老师们还常常在课间询问我们对课堂教学内容是否理解,有没有听不懂的地方,让我们能更好地学习。”
完善教学信息收集反馈制度只是改进教风建设的一个方面。院长带头到课堂听课并召集学生座谈,聘请退休教师来作指导,组建主干课程团队,经常性开展教研活动……都在助力优良教风的形成。
“近段时间,通过主题教育学习研讨和教风建设活动,我们的精气神更足了。”该院教师王杏说。
统计学专业学生郭顺彩说:“在老师们的带动下,我们的学习意愿更强了。比如,早自习,虽然客观上有考勤制度的约束,但在主观上,我们愿意参加,而不是一味抱有抵触情绪。”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数学学院有不同侧重点。大一抓好入学适应教育、心理普查及“一对一”谈心;大二加强外语、计算机等技能培训;大三注重专业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做好考研辅导;大四侧重毕业教育与就业指导。
邱学宗说:“希望学风建设贯穿大学四年的全过程,同时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目前,通过查摆学情、选配导师、举行‘阳光晨跑’活动、实施早自习制度、严格考勤和严肃课堂纪律、举办学习研讨和学术科技活动、开展诚信教育、评优评先等,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提升。”
令人欣喜的是,数学学院最近捷报频传。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初赛中,获省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3项。
服务地方,砥砺教育报国初心
▲到乡镇调研
最近,生物与农业科技学院组织教师到多个乡镇开展调研,为地方农业发展出谋划策。
该院教师刘婷参加了在山盆镇的调研。她认为,这样的调研很有意义,通过与当地人员的交流,有一些新收获,为今后的科研实践提供了一定支撑。
该院党总支副书记、院长高智席介绍说:“学院现有77名教师,研究方向大多与农村产业相关,我们希望通过调研和后续工作的开展,让教师走进农村,了解农村产业实际,做更多‘接地气’的科研,助力地方发展。”
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把科研成果运用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这是生物与农业科技学院一直坚守的初心。
该院教师吴亚男曾作为省级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到乡镇服务,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在她看来,服务地方,不是为了完成上级分配的任务,而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年来,以服务地方、强农兴农为己任的生物与农业科技学院教师积极投身基层一线,服务效果明显。
桐梓县高山村是遵义师范学院精准扶贫点,现已实现“脱贫摘帽”。在遵义师范学院总体的帮扶工作中,生物与农业科技学院发挥人才优势,组织教师为高山村量身定制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各方努力,高山村何首乌种植面积增至亩,受益农户户;发展中蜂群、林下土鸡2.9万羽,分别覆盖贫困户63户、73户;建成竹笋综合利用产学研基地、茶叶种植基地与何首乌、茶叶、芽菜加工厂,取得预期经济效益。
生物与农业科技学院还组建了多个小组奔赴各地,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如茶叶专用肥研发小组在务川、沿河、石阡等20余个县市示范推广专用肥;生态果园健康栽培小组在遵义市10余个乡镇开展水果专用肥和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农技推广小组在桐梓县高桥镇4个深度贫困村开展设施育苗与果蔬栽培等关键技术培训指导和产业发展规划指导;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小组帮助遵义、铜仁等地的3家肥料厂建设有机肥料生产线、发酵场地、生产厂房并研发专用有机肥配方,指导13家生态农庄开展有机蔬菜、水果的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建设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制定等。
此外,生物与农业科技学院教师团队累计培训新型职业技术农民和企业技术人员余人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我们将继续不忘教育报国初心,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遵师智慧和力量。”该院党总支书记邓崇阳说。
自遵义师范学院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来,各二级学院、职能部门纷纷采取多种方式、多个举措,出实招,办实事,以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为头等大事,统筹推进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四项重点措施,师生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干事创业精气神得到极大提振,各项工作亮点纷呈、成效明显。
年第62期
记者:王颖、陈志国
编辑:伍景
审核:罗良金、王强林、余家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