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捏积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
中医捏积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 微微健康 发布: 03:16:00 | : 星舞 | 查看: 次 摘要: 中西医在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上,各有所长,在这里我们主要讲的是中医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那中医是如何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的呢?捏积法治中医推崇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的方法之一。 中西医在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上,各有所长,在这里我们主要讲的是中医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那中医是如何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的呢?捏积法治中医推崇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的方法之一。捏积法的操作方法一、操作前的准备捏积术应在早晨小儿空腹时进行,如果在进食后施术,容易因哭闹而发生呕吐现象。操作时室内温度要求适中,如果室温过高,患儿容易出汗,影响术者的操作,室温过低,因患儿需脱衣服暴露脊背,容易受凉而发生感冒。操作时应避开室内的桌边、床角,以防患儿由于哭闹、挣脱而发生撞伤。操作者应对患儿态度和蔼,争取患儿的合作。冬天操作时,操作者的双手不易过凉,避免小儿由于寒冷刺激而发生惊恐哭闹。操作前将患儿腰带松解,暴露出整个脊背,体位要求自然、舒适。二、操作的步骤及疗程冯氏捏积疗法是操作者用双手运用各种不同的手法施术于患儿脊背的一种治疗方法。具体的步骤是操作者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空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准食指的前半段。各指要自然。操作时应从患儿尾椎下的长强穴开始,操作者用双手的食指与拇指合作,在食指向前轻推患儿皮肤的基础上与拇指一起将长强穴的皮肤捏拿起来,然后沿督脉自下而上,左右两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放、提的先后顺序,自尾椎下的长强穴向前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有时还可根据病情将施术部位延至到项后正中发际内的风府穴。这过程为 捏一遍 ,如此循环,根据病情及体质可捏拿4~6遍。从第2遍开始的任何一遍中,操作者可根据患儿出现的不同症状,采用 重提 的手法,有针对性的刺激某些背部的脏腑俞穴,以加强疗效。最后一遍捏拿结束后,操作者可用双手的拇指腹部,采用揉、按同时并作的手法,对腰部的肾俞穴揉按数次,至此,操作的过程全部结束。术后应立即给小儿穿好衣服,避免受凉,并嘱患儿休息半小时后,方可进食。每天治疗1次。三、详细操作步骤将冯氏捏积疗法的捏积术的推、捏、捻、放、提、揉、按等七种手法介绍如下。推法:用双手食指的第2、3节的背侧紧贴着患儿施术部位的皮肤自下而上均匀而快速地向前推。运用时应注意,术者双侧食指在向前推动的瞬间,力量不可过猛,如果力量过猛,容易出现滑脱,或划伤患儿的皮肤。捏法:在推法的基础上,双侧拇指与食指合作,将患儿施术部位的皮肤捏拿起来。捏拿小儿皮肤的高度,婴幼儿应以1厘米左右为宜,学龄儿童应以1.5厘米左右为宜,年长儿应以2厘米左右为宜。运用时应注意术者捏拿皮肤的面积及力量都要适中,捏拿面积过大,力量过重,影响施术的速度,患儿也会感到过度的疼痛;捏拿面积过小,力量过轻,患儿的皮肤容易松脱,且刺激性小,影响疗效。捻法:在捏拿着患儿施术部位皮肤的基础上,拇指与食指合作,向前捻动患儿的皮肤,移动施术的部位,左右两手交替进行,如果手法娴熟,看上去就像海边的波涛向前滚动。运用时应注意医者左右两手配合要协调,向前捻动时不要偏离督脉,捻动的力量要始终均匀适中,中途不能停顿,也不要松脱,要从督脉的长强穴一直操作到大椎穴。放法:是上述推、捏、捻3个手法的综合动作后,随着捏拿部位的向前推进,皮肤自然恢复到原状的一种必然结果。这个动作的瞬间掌握得当,就可以使整个推拿过程出现明显的节奏感。提法:从捏拿患儿脊背第2遍开始的任何一遍中,在患儿督脉两旁的脏腑俞穴处,用双手的拇指与食指合作分别将脏腑俞穴的皮肤,用较重的力量在捏拿的基础上,向后上方用力牵拉一下。目的是通过这个手法,加强对某些背部脏腑俞穴的刺激,用以调整小儿脏腑的功能。运用时应注意的是,提拉力量要因人而异。一般来讲,年龄大、体质强的可重一点;年龄小、体质弱的可轻一点。其力量应以小儿能耐受为宜。这个手法如果运用得当,在重提的过程中可发出清脆的声响。针对脾胃虚弱证,选用了重提脾俞、胃俞用以健脾助纳、提高小儿的消化吸收功能。同时辅以重提肾俞、大椎穴,鼓动全身阳气,推动气血的运行。揉法和按法:术者在捏拿小儿脊背结束后,用双手的拇指腹部在患儿腰部的肾俞穴处,在原处揉动的动作中,又用拇指适当地向下施以一定的压力,也就是揉中有按,按中有揉。这两个手法在运用时应该注意的是拇指向下按压的力量不可过强,力量过强,患儿会感到异常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