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的发展空间更开阔
□本报梁梦勋王成应通讯员高志丹王猛张永亮
日前,在最新编制完善的《文安县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上看到,该县已对未来一段时期的城乡发展进行了详细的统筹和布局,到2015年,全县城镇化水平要达到46.2%,到2030年达到67.8%。
为此,文安县冲破思维束缚,在原有城区和产业基础上,紧紧围绕打造“现代产业基地、水韵宜居名城、美丽幸福家园”的工作目标,努力拓展城区空间,加快项目落地,并健全长效机制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到目前,已累计投资16.5亿元实施40项城建重点工程,使全县新型城镇化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构筑新防洪圈
拓展城区空间
长期以来,由于受防洪圈的影响,地处低洼地带的文安县城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为了拉大县城框架,经过权威专家、学者科学论证,该县立足于防洪和发展的双重需要,大胆作出了建设新防洪圈的决定。2011年3月,新防洪圈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工程总投资近2亿元。历经两年的建设,使防洪圈总长增加到了29.295公里,形成了四面环水的相对独立发展区域,奠定了县城百年发展根基。20年内,新的防洪圈内可规划出千个亿元项目建设用地,容纳50万人进城躲避百年一遇的洪灾,且人流、物流、交通流均不受洪水制约。
如今,只有9.4平方公里的县城安全区已拓展至79.5平方公里。依托县城新防洪圈,文安县提速了城镇化发展。向北,遵循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将文安经济开发区逐步打造成为文安北部城区的核心区。按照景观大道和双向8车道的标准,完成了迎宾大道新建工程,实现了廊沧高速出口与世纪大道的连通。3年来,已谋划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8个,其中在建项目9个。向西,按照“以路拓城”的思路,启动了投资2.77亿元、全长4.1公里的西部城区南北主干道曙光路新建工程,通过对沿途城中村改造开发,扩大了城区面积,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保障。
城建工程落地开花
增强县城承载功能
初冬时节,来到文安县堤顶路,看到该路东北段硬化工程正在进行扫尾建设。该县建设局市*工程队队长李哲峰介绍,除了堤顶路,对列入2014年改造重点的县城22条城区街道已经完成了整修,总投资达1000余万元,街道通行后,将减少上下班车辆拥挤状况。
早在2011年,文安县就开始深入开展省级园林县城、卫生县城、文明县城“三城同创”活动,在这期间,该县加快推进小县“大县城”建设,累计实施重点城建工程40项。其中,占地12公顷的森林公园和7公顷的文化水景公园分别建成开放,综合农贸市场和县城新垃圾处理场建成投用,城区污水处理厂实现改造提升。同时,老城区实施了道路、给排水、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多项重点工程;投资2049万元实施了城区供水管整体改造工程,实现了城区24小时供水;完成了县城区商业街排水管、国泰道西段排水管、赵村排水泵站改造工程,县城防汛水平明显增强。在完善城市功能之余,该县又在“绿”上做文章。对22条主干道全部落实高档次绿化,建成街头游园10处;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占地54公顷的堤顶公园、森林公园、文化水景公园三大主题公园建设。
健全长效机制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近年来,该县依托“数字化城管平台”,对城区违法违章建筑、环境卫生、街道秩序进行重点规范整治,通过狠抓细节管理,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全面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他们对城区违法违章建筑、超期临建进行全面摸底排查,按年度制定了整治计划,并组织各相关职能部门成立了治违工作小组,24小时对城区建筑行为进行交叉巡查,建立了“无死角巡查、全方位管控”的长效监管机制,做到了私搭乱建行为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
同时,加大“治脏”、“治乱”力度。对县城街道全部实行“两扫全保”、“湿式作业”,深入推行“垃圾不落地”制度,增加清运频次,对产出的生活、生产垃圾随产随清,杜绝了垃圾积存、满溢现象。采取定点检查与流动巡查相结合,对市场外溢、店外经营、乱摆摊点、乱停乱放、车辆漏撒等现象进行巡回反复流动式治理,防止反弹。对临街建筑立面有碍观瞻的悬挂物、落地牌匾等随时发现、随时清除,对城区道路两侧的建筑工地和空地围挡进行管理和维护,对占道打场晒粮行为进行严格监管,城区整体环境得到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