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10/20 17:14:00
在贵阳市档案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轻轻地走到档案室门口,套上消毒鞋套,然后走进透着些许神秘气息的档案室。整齐排列的档案柜,墙上的环境控制系统严格执行着防腐、防蛀、防光、防潮。小心翼翼地打开档案夹,一张张不同种类、尺寸和颜色的档案映入眼帘,贵阳人曾经的票证生活一一浮现。当年用票证排队购物的场景。种共枚票据工作人员介绍,贵阳市档案馆收藏的商品票证有种,共枚,每张票证均有目可查。这些票证的印发机构有贵州省商业厅、贵阳市糖业烟酒公司、贵州省粮食厅、贵阳市第一商业局、贵阳市纺织品公司,种类则包括出售秋季粮油棉奖售专用票、烟酒糖供应票、粗粮供应票、派购毛猪饲料专用票、茶农棉农售茶售棉优待购粮专用证、日用工业品购货券、电灯泡票、产妇病人肉票、产妇油票、化肥供应票、木材奖售香烟专用票等,涵盖了城乡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粮票“壹市斤”、布票“伍市寸”、油票“壹市两”、产妇油票“1轮次”……看着各种票证时,记者心里还是只有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但工作人员陈朝琼的一句话,便让这些已经久远的历史名词,顿时变得生动起来:“当时,我拿二两粮票,可以买一个馒头,一碗面一角钱。”对于这些,贵阳市档案局(馆)经科处负责人曾军深有感触。他说,记得自己初中时,八鸽岩路的粉是一毛钱和二两粮票,人生中第一次下馆子,两菜一汤的饭钱,也是用粮票支付。“总之,那个年代无论买什么,都得用粮票。”年贵州省粮食厅印制的地方粮票。丰富多彩的票证贵阳市档案局(馆)宣编处负责人杨祥介绍,作为一种特殊的购买方式,票证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最具代表性的产物。据《贵阳市档案馆指南》一书介绍,当时各地的商品票证通常分为“吃、穿、用”三大类。各种商品的票证尺寸也是千差万别的,其形式有横式、竖式、齿状和正方形。有的票证与人民币10元大小相同,而有的票证只有1厘米大小。面额大的在千斤、万斤以及十尺以上,面额小的仅为一钱或一寸以下。计量单位从旧秤市制到最新的千克制、公米制,应有尽有。票证内容名称各不相同,丰富多彩。票证的设计各不一样,有的有精美的图案,有的将风景名胜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设计在票证上,如陕西的兵马俑、广西的象鼻山、贵州的遵义与安顺黄果树瀑布等。“提起粮票,我就想到学生年代,它比钱还重要。你要想外出,那必须先搞到粮票。若要出省,还必须搞到全国粮票,否则就会饿肚子。”今年80岁的王才亮老人说。年贵州省棉花票。凭票证生活的年代“没有记错的话,贵阳城每个人一年能得布票一丈六尺五。布都是棉布,不经洗,要不了一年就旧了破了。那时候,我们小学生的裤脚大都加了一截,衣服也不合身,补丁多,不过有穿的就不错了。那时每人每年的棉花票是半斤。棉花票也是精贵东西,要攒起来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回忆那一段历史,退休教师林吟如是说。她告诉记者,记得每人发一张边长近两尺的粉色的方方正正的厚纸,上面印着1到的序号,然后就等通知,多少号是买什么用的,然后用剪刀剪下来。这些票里有肉票、肥皂票、鸡蛋票、豆腐票,过年的时候还有粉条票。“正常情况,一人一个月有一斤肉票,不过有段时间一人一个月只有半斤。有肉票不等于买肉就有了保障,还要排队,要是不愿排队肉票过期了就买不着了。”林吟说。查阅相关资料,林吟的说法也得到了印证。据《贵阳市档案馆指南》记载,年1月19日,贵阳市人民委员会就调整猪肉、食油供应作出规定:铁路筑路员工每人每月限购猪肉一斤半,厂矿企业职工及家属每人每月一斤;所有职工及家属每人每月限购10两(16两)为一斤。随着国家经济的好转,票证的使用越来越少。改革开放后,这一延续近40年的购买方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各样的票证也进入收藏领域,成为对这段历史的一个记忆。相关链接我国最早的粮食凭证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是用竹子做成的一种形如令箭的竹签,叫粮签。清朝乾隆三十二年(公元年)潼川府发行的“收粮票”,是我国迄今为止最早出现“粮票”二字的票证。其实,凭票供应在很多国家也出现过,前苏联在十月革命后,当时国内不稳定,商品缺乏,就采取商品有计划的分配,发放各种商品票证;美国二战时期商品紧张时,发放了各种商品票证,其种类也不少。现在还有一些国家仍然采用凭票供应方式,如朝鲜、越南等。文:记者赵毫图:由贵阳市档案馆提供来源:贵州都市报、都市E家编辑:皮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