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街道,隶属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地处遵义老城西北部,古为遵义府(老城)北郊。年5月,高桥乡改为高桥镇,属遵义市。年6月,改属遵义市汇川区。年5月,撤销高桥镇建制,设立高桥街道。
这里之所以命地名为高桥,是因为境内有一座名叫高桥的古桥。据相关史志资料载:高桥,原名普济桥,又名后川桥,亦名高桥,位于遵义城北高桥街中,为川黔古驿道桥梁,现保存良好。最早于南宋中叶由播州安抚使杨粲所建,近有普济寺,桥因寺而名,元代重建。明嘉靖曾毁于洪水,崇祯年间复建。桥为肩单拱,红砂石砌建,桥面两侧有青石护栏。全长14米,宽6米,高5米,净跨7米。地处川黔古道,为遵义市最古老的石拱桥,至今依然完整稳固。年被列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
不管是普济桥,还是后川桥,都没有高桥这个名字叫得响亮,甚至后来用“高桥”这一名称为这个地方命名,除了该桥建成初期比附近所有的桥都要高以外,还与当地流传的一段神奇传说有关。
南宋时期,川黔古驿道已经热闹非凡,来往贩盐挑夫、商运马帮熙熙攘攘,而在进入遵义城(穆家川)的北郊,一条汇川河(湘江上游却阻断了川黔古驿道,来往商贾与百姓到此只能绕道而行,十分不便。南宋中叶,播州安抚使杨粲决定出资在此建桥,并将工程交与当地民众来修建。“修桥补路,添福添寿。”大家听说要架桥,没有一个不同意的。于是从河岸两边的村寨各推举了一位有威望的人作头领,选择吉日良辰就破土动工了。
然而,要办成一件大事,从来就没有一帆风顺的。要架桥就得有大量的好石头,虽然湘江河两岸遍布石头山,但这些石头都是质地坚硬的花岗岩,开采难度很大,并且开采出来也是形状不规则的乱石。开采了几个月,得到一堆乱石却无法架桥。两边领头的一商议,只得组织几十个小伙到三十里以外的石山去开采条块状石块。一转眼几个月又过去了,由于往返要走六十多里的路程,再加上道路狭窄,行走不便,总共才运了一百多块石头到工地,照这样算起来,光采石头不知要多少年。眼看着官府拨款已经快用完,许多人对建桥丧失了信心,他们经常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躺在河床的沙滩上,仰天长叹。
一天中午,六个小伙子刚刚把一块石条抬到工地上准备到沙滩上歇息,忽见迎面走来一位白胡子老头,只见他材高大,腰不弯,背不驼,走起路来象年轻人。他走到小伙们面前,用手捋了一把胡须,笑眯眯地说:“小伙子们辛苦了!”小伙子们你望望我,我望望你,谁也不认识位白胡子老爹,大家只是点头微笑,对他的关心表示感谢。老爹爹望着他们一个个累得汗流满面,十分同情地说:“唉!我老了,不能帮你们采石修桥,但我要告诉你们一个秘密,你们马上就不会因石头难运发愁了!”小伙子们听说有这样的好事,一个个忘了劳累,把老人团团围住,催他快说。老爹爹用手指了指他们经常睡觉的河滩说:“就在那片河滩下,有很多又大又好的石头足够修一座石桥,不信你们挖开看看。”
小伙子们半信半疑,异口同声地问:“真的?”白胡子肯定地点点头。一位有心计的小伙子问他:“老爹贵姓?”老爹说:“免贵姓高。”小伙子又说:“高老爹,你在这里坐着,我去叫几个人来,按你的指点去挖石头,行吗?”高老爹明白这是怕骗他们,不觉暗暗好笑,他点了点头就在沙滩上坐了下来。
于是那小伙子领了一帮人,在高老爹指点的河滩那里挖起沙来。挖一层铲一层,当他们铲光第四层沙时,一块块又大又红的块形砂石露了出来,他们高兴得又跳又叫,纷纷跑去高老爹身边感谢。这时,高老爹站起来,高兴地说:“孩子们,不用谢,只怪我说迟了,害得你们吃了那么多苦。你们快去挖石头吧,我该走了。”一片感谢声中,送走了高老爹。
河滩挖出红砂石块的消息传得比风还快,一下传遍了整个建桥工地,采石头的小伙子们都从三十里外回来了,都到那里来换班挖石头。一个月总共挖了三千多块优质红砂石块。又花了两个多月时间,石桥终于修建成功了,两岸百姓高兴得象过年一样张灯结彩,鸣鞭放炮。建桥领头人派人去寻找高老爹,想当面表示感谢,但始终没有找到。
新桥建成,站在桥上,俯看河滩,河水清澈而充溢,河滩开采红砂石块的地方如牙齿般整齐排列;仰望天空,白云飞霞随风飘动而变化无穷。“水弥弥,石齿齿,白飞霞”的景致实在是美不胜收。这也是播州安抚使杨粲在竣工踩桥那天站在桥上所见到的美景,那天他心情十分高兴,想到此桥将世代造福于民,于是根据旁边的寺庙普济寺的“普济”之意将此桥命名为普济桥,有造福民生之意。
但文化不多的大多数老百姓,并不能完全理解“普济”的文化内涵,他们更愿意感谢并纪念那位为就近开采石料而指点迷津、节约工期节约经费保证桥顺利完工的“高老爹”,更愿意把此桥叫成“高桥”。因此,民间的“高桥”比官方的“普济桥”叫得更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