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本期是云贵川第二期贵州小吃排行榜 [复制链接]

1#

提起贵州,小编自认为比较有发言权,毕竟曾经三进三出茅台呢,比如”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爽爽的贵阳“等等

提起小吃小编第一能想到的是虾子羊肉粉、李世民烫皮黄牛肉等等,都是尝试过,贵州的口感是酸辣,特别下饭。

言归正传让我们一起来看榜单!

第五名:贵州米豆腐

贵州米豆腐是贵州省思南的特产之一,也是当地饮食文化的杰出代表。这种小吃制作过程相对复杂,但口感独特,深受当地人喜爱。

首先,需要将5公斤大米在水桶中浸泡10-12小时,然后用磨浆机或磨子将其磨成米浆。接着,把米浆倒入已经烧烫的温水铁锅内,再掺入已溶解好的克生石灰液。值得注意的是,石灰的使用量应根据原料数量而定,不宜过多或过少,否则会影响口感。

然后,根据形状可以分为虾子型和方块型两类。虾子型米豆腐是将煮熟的浆糊趁热用筛子过滤到有水的水缸里,迅速冷却成虾状,再用冷水漂洗即可。方块型米豆腐则是将煮熟的浆糊趁热倒入盆里,让其自然冷却后凝固,再把米豆腐用刀划成若干块。

最后,米豆腐还需要配上适量的调料,如红油、麻油、花椒油、酱油、醋、味精、姜汁、蒜水、葱花等,搭配酥黄豆、炸花生和西红柿等食材,增加风味,贵州米豆腐制作工艺繁琐,但口感独特,既保留了米的清香,又带有石灰的独特味道,是一道充满地方特色的小吃。

第四名:贵州酸汤鱼

贵州酸汤鱼是黔桂湘交界地区的一道侗族名菜,源于黎平县雷洞镇牙双一带。这道菜肴以鱼肉、酸汤和山仓子等香料为主要原料。其中,酸汤是用酿酒后的尾酒调制而成的,也可以改用热米汤自然发酵或食材本身的酸味来调制。

制作过程中,首先需要自制酸汤,然后将活鱼去掉内脏,放入酸汤中煮制。成菜后,略带酸味,幽香沁人,鲜嫩爽口开胃,是贵州“黔系”菜肴的代表作之一。

酸汤鱼的独特味道源于当地特殊的地域条件和传统的民族饮食习惯。在过去,由于交通运输条件和对外交流不便,导致商品贸易交换受限,食盐短缺,因此人们创造出了“以酸代盐”的饮食调味方法,丰富了饮食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除了酸汤鱼,还有酸汤狗肉、酸汤猪脚、酸汤排骨、酸汤牛杂等应运而生,大大繁荣了餐饮市场。

(小编是在西江苗寨感受的酸汤鱼,那边另外一个特色,高山流水,有机会可以感受下)

第三名:花溪牛肉粉

花溪牛肉粉是贵州贵阳的一道特色名小吃,源自于花溪地区。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汤料,这是由多种名贵中草药精心严格制作而成的。

制作花溪牛肉粉的主要原料包括上等黄牛、精制米粉和多髓牛骨。牛骨被用来熬制鲜浓的原汤,然后加入爽滑的蒸气米粉,配以醇香的牛肉。为了增加口感,还会添加开胃的泡酸菜,并点缀新鲜芫荽。如果你喜欢吃辣,可以再加上贵州特有的香炒辣椒面。这样一碗热气腾腾、色香味俱全的牛肉粉就完成了。

除了品味外,喝上一碗香气诱人、鲜味浓郁的牛肉原汤也是一种美味的享受。人们常把它当早餐、午餐、晚餐或休闲食品,随时随地都在吃。

在历史民俗方面,花溪是贵阳的一个地名,当地出产的辣椒十分有名,比辣椒更有名的是风景优美的花溪公园,而比花溪公园更著名的则是贵州的独特风味美食——花溪牛肉粉。

第二名:遵义羊肉粉

遵义羊肉粉是贵州省遵义市的一道特色小吃,被誉为“中华名小吃”并入选了“中国地域十大名小吃”贵州榜。这道美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年前,主要原料为羊肉和米粉(也称作米线)。

制作过程中,首先将羊肉炖好,然后将米粉在开水锅里烫三次,去除其本身的酸味,盛放在瓷碗中。接着,在米粉上覆盖一层薄薄的煮熟的羊肉片,然后浇上辣椒油,撒上花椒粉、蒜苗、香葱和芜荽等调料。最后加入炖过的羊汤,使得热气腾腾,香气扑鼻,十分诱人。

吃羊肉粉的重点在于品尝原汤的味道。一般来说,遵义居民喜欢选择产自思南县一带的矮脚山羊,因为这种山羊肉质细嫩,腥臊味少。熬羊肉汤时,先将鲜羊肉放入锅中,小火慢炖,使得羊肉汤清而不浊,鲜而不腥。再用一两只母鸡,佐以少许冰糖,使得汤更为鲜美。

遵义羊肉粉的特点是羊肉熟透而不烂,米粉雪白,汤汁鲜醇。尤其在冬季,一碗滚烫的羊肉粉能给人带来温暖的感觉。每到冬至这天,全城老幼都会吃一碗羊肉粉,据说这样整个冬天都不会感到寒冷。

(旁边那个是fu辣椒,很香)

第一名:贵阳肠旺面

贵阳肠旺面是贵州省贵阳市的一种汉族风味小吃,其特点为色、香、味“三绝”,具有血嫩、面脆、辣香、汤鲜的风味和口感。制作这道美食的原料包括猪大肠、五花肉、血旺、绿豆芽、鸡蛋面以及白铁豆腐等。

首先,将猪大肠洗净去异味,煮至半熟后切成块并加入香料继续煮。然后,五花肉煮熟后切成小丁,入锅加盐炒出油后,滗去油放入甜酒酿,烹点醋,炸成脆哨。同时,豆腐也要切成小丁用盐水泡过。

最后,将鸡蛋面、猪肠、血旺、脆哨四大主料放在一起,再调放鸡汤、红油辣椒等佐料,经过12道工序,才能做出一份美味的贵阳肠旺面。

贵阳肠旺面始创于晚清,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贵阳北门桥一带肉案林立,桥头有傅、颜两家面馆,他们用肉案上的猪肥肠和猪血旺做成肠旺面,以招徕前来买肉买菜的顾客。两家面馆互相竞争,使得肠旺面的质量不断提高。年6月,贵阳肠旺面被列入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旁边那个是折耳根,也就是鱼腥草,吃习惯了很好吃,吃不习惯的就没办法了,反正小编截至到目前是吃不太习惯)

以上是云贵川(第二期),贵州小吃排行榜,不知道与你心目中的榜单一致吗?排行榜里哪个是你的最爱?

欢迎您点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