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中午12时左右,遵义市红花岗区南茶锰矿场,来了两拨特殊的安全生产监管人员。他们分别是由遵义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舒杰带队的安全生产督导组和由红花岗区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旭带队的复工复产验收组。是什么原因让市、区两级应急局长各带一个组,同时到达同一个地方?“遵义市的锰矿开采都在井下,属于高危行业和高风险领域。贵州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条件在停产一段时间后可能发生变化,井下作业与地面作业相比,增加了诸如冒顶、片帮、透水、有毒有害气体中毒、窒息等风险。”遵义市应急管理局基础科科长赵晓峰告诉记者,南茶锰矿场在节前停工停产,现正在申请复工复产,安全生产来不得半点马虎。一旦隐患排查整治不到位,出现安全生产事故,就会导致群死群伤,所以应急部门特别重视。他们来干什么?红花岗区应急局之前已经派出驻矿安检员,对照复工复产清单查阅资料。而验收组则要深入井下现场,查看隐患是否排查整治到位,方能确认是否批准复工复产。督导组监督企业和区级安全监管部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确保企业安全生产。如何才能有效督导验收?两个组不约而同地提出:“到井下实地查看。”换上衣服、穿上水鞋,带上定位仪、戴上安全帽,两个组经过矿上的严格安检后,来到井口,坐上猴车,来到与地面垂直深度达米的井底车场,开始“地下工作”。“试试井下通讯电话是否正常?”舒杰拿起电话,拨打。“矿场调度室吗?能听见我说话吗?知道我们有几个人吗?”“我是矿场调度室,能听见你们说话,你们共有9个人。”井下通讯设备正常后,两个组又沿着巷道继续步行来到井底主水仓。“排水设施是否正常?水位会否突然上涨?”“水位长期保持固定的高度,每日都有人专门监管,排水设施定期专人维护保养,确保设施设备正常。”“去避难硐室看看。”张旭让南茶锰矿场矿长罗晓东带路。“把压风自救系统箱子打开、把氧气打开,看看氧气面罩是否完好?里面有没有氧气?”舒杰对罗晓东说。打开箱子后,舒杰仔细查看每个氧气面罩。“有些氧气面罩的管子都老化断了,必须在复工复产前更换到位。要教会矿工们熟练操作逃生器材,要备足干粮和饮用水,确保避难硐室关键时刻真正发挥避难作用。”舒杰一边检查,一边叮嘱矿长罗晓东。看完避难硐室,两个组继续向井底深处前行。看到巷道边的锚杆太长了,舒杰叮嘱矿长:“锚杆设置不规范,太长了容易伤到人,把长的部分锯掉。”井上的温度只有5摄氏度,而此时井下的温度却达到23摄氏度。下井前要穿棉衣,现在每个人的脸上都已流下汗珠。一边走,一边检查询问,走着走着,已经到了挖矿的作业面。“要加大矿上安全生产的资金产投入力度,提高井下的信息化和机械智能化水平,减少井下作业人员,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张旭对矿长罗晓东说。往回走的途中,两个局长仍在不停地看,不停地问,也不停地叮嘱:“一定要落实安全生产的企业主体责任,要深入开展安全隐患菜单式排查,落实责任人,形成管理闭环。”回到地面,换上衣服,来不及洗掉脸上的汗水和灰尘,督导组又驱车前往下一个督导现场,而验收组则继续核查企业进行复工复产的资料,提出整改意见,确保企业不“带病”复工复产。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黄军编辑李冰编审吴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