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聚焦脱贫攻坚,扎实有效推进主题教育 [复制链接]

1#
北京那个医院治疗白癜风 https://m.39.net/disease/a_g6tw9ct.html

编者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也是完成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的重要保证。遵义师范学院在开展主题教育中,党委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充分发挥师范院校优势,进一步夯实智力扶贫、教育扶贫,做到“真扶贫、扶真贫”,将主题教育的成效转化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推动遵师建设发展的成果,体现出作为遵义市唯一一所地方本科院校的担当与贡献。

遵义师范学院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对口帮扶蒲场镇是遵义师范学院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遵义师范学院接受市委市政府安排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更是遵义师范学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重要指示精神,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年9月23日,遵义师范学院帮扶蒲场镇捐赠仪式上,学院党委书记张波铿锵有力地表示。

年以来,遵义师范学院党委领导坚持把助力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确立目标,苦干实干,将汗水挥洒在农田乡野间、将科技输送到村寨山林里,将文化传播到学子农民中,将论文书写在黔北大地上。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推进、成效可喜,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真扶贫、扶真贫”,上交了一份让乡村满意、让群众称道的答卷。

一、党委重视,精准把脉,规划全面脱贫攻坚蓝图

遵义师范学院党委、行政一把手和分管脱贫攻坚的领导,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先后十余次深入学院精准扶贫点——遵义市桐梓县高山村开展进村入户调研,把准其贫困落后根源。

高山村地处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的乌蒙山区,山高谷深,年贫困发生率为17.14%,是省级一类贫困村。村民与外界相对隔绝,卫生环境脏乱差,没有公路,没有自来水,没有通讯网络信号。方竹笋、土鸡蛋等土特产只能靠肩挑背扛,走几十公里山路,运到集市上叫卖……

通过走访调查、查看村自然资源等,充分了解掌握高山村的村情民意后,学院确立了“以增加贫困农户收入和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目的,以产业培育为重点,以教育扶贫为支撑,以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着力破解制约高山村经济发展的路、水、电、讯等瓶颈因素”的扶贫目标,要求精准扶贫到人、精准扶贫到户、精准扶贫到村、精准扶贫管理。

针对高山村脱贫攻坚存在的突出问题,遵义师范学院成立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高山村脱贫攻坚三年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每年为高山村预算专项扶贫经费50万元。派出扶贫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组建专家团队,到桐梓县楚米镇高山村开展扶贫工作。年5月,在高山村建立“遵义师范学院大学科技园科技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和“遵义师范学院产学研实践教育基地”,利用两个基地,实现对口帮扶、精准帮扶。

遵义师范学院帮扶高山村推进会暨扶贫示范基地授牌仪式

二、对症施方,发挥优势,建立稳定长效脱贫机制

自我封闭、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等、靠、要思想严重,是制约高山人民脱贫致富的根本原因。校舍简陋、复式教学,学生学习条件艰苦,也影响着高山村未来的发展。因此,学院在大力帮扶解决路、水、电、讯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提出了“扶贫,要先扶志;扶贫,还要扶智”的理念。

一是设法转变村民思想观念。先后出资10万余元,为高山村建设党员活动室,由驻村第一书记罗远峰同志组织村党员和村组干部到息烽、湄潭、播州区花茂村等参观学习,对高山村群众进行发展型和信心型培训,开办“扶贫讲堂”,转变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增强发展信心。二是大力改善乡村办学条件。出资60余万元为高山村银福小学、和平小学改善校园环境,建设文化广场。每年通过大学生“三下乡”、欢度六一儿童节等多种方式,组织工会、团委、后勤、资助中心等党支部开展结对帮扶,送教学、送科技、送文艺、送温暖进校园;选派10余名音乐、美术和顶岗实习生到银福小学顶岗教学,选派银福小学4名教师轮换到遵义市参加小学教师专项培训学习。三是强化人才智力帮扶。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组建博士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专家团队,到高山村开展科学调研、产业规划、种植指导等活动,先后为高山村选派8批次专家团队指导产业发展,建立的何首乌种植基地、蔬菜种植基地、天麻基地、养蜂基地初见成效。四是积极培育产业项目。争取上海普陀区帮扶项目资金80万元,解决何首乌种植基地资金短缺问题;争取投入万元经费改造1.3万亩低产方竹;增加方竹种植面积亩,农户务工收入达50万元;协调20余万元购买方竹笋加工设备,推动高山村方竹笋产业升级发展。

博士隋常玲(女)、驻村第一书记罗远峰,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村民进行农业生产

三、校农合作,成效显著,助推乡村实现精准脱贫

遵义师范学院按照省委省政府和教育厅的决策部署,大力推动与桐梓县楚米镇高山村的校农对接工作。积极发展种养殖基地,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一是与桐梓县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校地合作长效机制。在高山村相继建立了“遵义师范学院大学科技园科技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和“遵义师范学院产学研实践教育基地”“校农合作校农旅一体化建设基地”等,在方竹、何首乌、茶叶、蔬菜、养蜂等种植和加工方面开展具体指导。二是建立校农合作长效机制,畅通产销渠道。在楚米镇成立老高山农产品销售公司,在学院开设“精准扶贫校农对接绿色食品供应中心”,解决农户农产品销售难问题。自年9月至今,学院食堂采购贫困村常用农产品近种,采购金额近余万元。在惠及高山村余名村民的同时,带动了周边村民致富奔小康。

遵义师范学院学院还先后协调遵义市发改委、遵义市水利局、遵义市交通局等市直部门和遵义市移动公司,为高山村解决了公路硬化扩建、移动通讯基站建立、饮水池修建、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资金万元,实现了高山村组组通公路,解决了村民饮水难、用电不稳定等问题,结束了高山村长期信息闭塞和落后的历史。

通过遵义师范学院的帮扶,高山村在基础设施、住房环境、教育条件、产业发展等方面发生了历史性的根本变化。年,斥资余万元、25公里长的通村公路修通了。年,桐梓县通过国务院第三方评估,实现减贫摘帽,整体退出贫困序列。高山村鸟语花香、鸡鸣犬吠,大山深处回响着朗朗的读书声;家家户户门口都是平整的水泥路,汽车在路上奔驰着,运载着村民满满的希望;乡亲们因为产业发展而脱贫致富、笑逐颜开;无线网络信号通畅,大家开始用起了手机……

高山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实现了精准脱贫目标。年6月,遵义师范学院派驻的第一书记罗远峰同志获得全省“脱贫攻坚优秀村第一书记”称号,所在的高山村党支部获得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称号。央视新闻频道、新华网、人民网、中国高校之窗、贵州日报、遵义日报等媒体纷纷宣传报道了遵义师范学院精准扶贫工作。学院生物与农业科技学院教授隋常玲博士带领学生走在扶贫路上,帮助桐梓县金农种植专业合作社研发何首乌专用肥,帮助合作社延长产业链增加收益,开发“城市菜园-何首乌盆栽”,举办“高山村何首乌健康小菜活动”,为当地农民增收、产业增效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获得贵州省第十四届“青年科技奖”、“三八红旗手”、五一劳动奖章、“优秀教师”和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荣誉和称号,入围教育部“最美教师”前百名,今年入选“学习强国”贵州学习平台推出的“脱贫攻坚群英谱”。

四、任重志坚,持续发力,始终践行帮扶脱贫初心

成功帮扶高山村实现精准脱贫后,今年5月,按照遵义市委市政府对绥阳县和余庆县乡镇全部贫困人口“清零”,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总体部署,遵义师范学院又承担了对绥阳县蒲场镇的帮扶工作。由遵义师范学院党政主要领导亲自带队深入到蒲场镇调查研究,制定帮扶方案,签订帮扶协议,开启了对蒲场镇的真帮真扶。新任党委书记张波同志在到任后,第一时间就与院长刘肇军、党委副书记洪涛及相关部门同志到蒲场镇开展帮扶工作,并就学院帮扶蒲场镇的脱贫攻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遵义师范学院向蒲场镇捐赠了万元的项目经费和台电脑,用于贫困村产业发展和办公条件改善,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选派2名农业博士驻镇帮扶,支持蒲场镇农业产业革命。

今年9月,学院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建设发展,充分发挥师范院校传统优势,促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教育质量提升,主动领办了正安县建政中学,并举行遵义师范学院领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授牌仪式。院长刘肇军代表遵义师范学院与遵义市教育局、正安县人民政府签署了《遵义师范学院、遵义市教育局、正安县人民政府领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三方合作框架协议》。副院长雷昌蛟代表遵义师范学院向正安县建政中学授予“遵义师范学院领办易地扶贫搬迁学校”牌匾;捐赠了用于恢复正安县建政中学教学实验室建设的30万元帮扶款。

打赢脱贫攻坚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意义重大。遵义师范学院积极响应中央、省委号召,按照遵义市委安排,在帮扶桐梓县高山村和绥阳县蒲场镇后,又主动领办正安县建政中学。这是遵义师范学院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具体体现、助力脱贫攻坚又一重要举措。

遵义师范学院领导赴桐梓县高山村调研扶贫工作

助力脱贫不畏难,勇肩重任志尤坚。学院党委书记张波表示,作为遵义市唯一的地方本科院校,遵义师范学院将扎实推进主题教育,一以贯之地开展脱贫攻坚。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扶贫工作与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充分调动相关学科专业优势,选派专家团队支持三农,继续推动农村产业革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时,积极利用学院师范专业的传统特色优势,在知识讲授、人才培养、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进一步支持帮助,助推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奋笔书写助力脱贫攻坚更动人的篇章!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张凌通讯员罗良金

编辑向禹

编审范觉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