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1月19日电题:漂泊·机遇·自信——三代农民工对话“闯广东”
新华社记者骆飞寒冬腊月,在广州火车南站,记者看到春运的别样温暖。1月18日10时,D次列车朝着贵阳方向缓缓驶出站台,车厢内多名在珠三角打拼的贵州籍务工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他们手中都紧握着一张有“温度”的车票。这是一趟免费接农民工回家的专列,由贵州团省委、贵州省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中心携手多部门开行,也是一趟名叫“向黔进·开往小康的幸福列车”。踏上列车,记者与务工者同行,聆听这些“70后”“85后”“90后”讲述三代人“闯广东”的艰辛与奋斗、自信与理想、机遇和迷茫。“70后”:漂泊的生活温暖的归途窗上贴着窗花,车厢内张灯结彩,志愿者们纳喜送福、表演节目……春运返乡,一路爱心相随。朝着家的方向,动车一路飞驰。也许是近乡情怯,41岁的杨枫不断地翻看着“年货”:有爸爸的香烟、妈妈的活络油等。“不管打工赚不赚钱,回家过年总要给父母带点礼物。”他笑着说,自己这代人“闯广东”总漂泊不定,但回家路越来越温暖。10多年前,初中毕业的杨枫从老家遵义市余庆县偏远乡村只身到广东打拼。他说,那时“闯广东”是村里人摆脱贫困的唯一出路。但在那个下苦力都要“排队”的年代,想要突破特别难。学历低、技能弱,杨枫干过工厂流水工、商场促销员……多年辗转广州、深圳,工厂、车间。一向对数码电子感兴趣的他最终决定边打工边到技校学习编程、电商,寻求突破。转机随之而来,杨枫逐渐转行为电商运营员。年,有所积累的他开始创业做电商。但在技术快速迭代“碾压”下,他两三年亏损掉10多年的积蓄。杨枫说,如今一切从头开始,漂泊在所难免,但绝不放弃。“现在条件政策好,总有机会打‘翻身仗’。”同样是“70后”的何碧霞跟着老公“闯广东”多年,小学没毕业的她只能在工地上干体力活。“一年要换几个工地,年龄大了都不知道怎么办。”她说,但现在农村也交养老保险,以后老了回家应该有保障。“80后”:闯荡抓机遇心常念故土年,从干了10多年的流水线工厂转行当物流管理员,“80后”杨秀祥迎来了人生新的发展。“当时很纠结,现在回想,出门闯荡不就要抓住机遇嘛。”杨秀祥感慨道。最初,对物流一窍不通的杨秀祥不得不硬着头皮从“零”开始学习电脑操作、仓储管理、物流运营等。“那时很吃力,但闯荡要善于抓机遇,更要有抓住机遇的能力。”同样闯荡抓机遇的还有“80后”王民发。17岁出门“闯广东”的他摆地摊、流水工、搬运工……几乎干过所有体力活。“‘下苦力’总不长久,要技术才行。”他说。于是,出租房门前日渐热闹起来的电子产品批发市场让他“嗅到”了跑货运的商机。从一辆二手面包车“试手”,到不断提升车技、扩展货源。几十年如一日起早贪黑的他,现在成为拥有稳定货源和两台货车的货运司机。“我们‘80后’这代人,出门打拼要能吃苦,也要‘巧’吃苦。”记者在与列车上这些“80后”对话时感受到,他们纵使在外打拼走过千万条路,但总是心念故土,不忘来时的路。尤其是杨秀祥,多年来一直对接爱心资源支助惠水老家的孩子读书。“自己以前是个穷孩子,特别能体会穷孩子读书的艰难,希望帮助他们上学,以后走出大山。”杨秀祥说。“90后”:知识增自信他乡变故乡比起父辈,带着“知识”出门的“90后”韦六三却有着新一代山里人“闯广东”的别样面貌。年,高中毕业的他考到了华南农业大学。那年开学,从黔南州三都县贫困的水族村寨走出来,韦六三一路辗转数日才坐着绿皮火车抵达珠三角。尽管家境贫寒,但在广州学习、闯荡,拥有知识的韦六三却显得自信。进入大学后,他学习刻苦,并凭着“90后”的青春活力、敢想敢干开始创业。从校园的一间“雨心工作室”,到如今注册成立“广州雨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韦六三“孵化”出一个个农技创新项目,在获得校级和国家级奖励时,也将其转化为实用技术,专门为农业产业公司和农业生产大户做产业规划,提供种植养殖技术服务。如今,他已在广东买房,并逐渐扎稳脚跟。有人感叹“待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家乡”。韦六三“他乡变故乡”则生动地诠释了新一代“闯广东”的努力和追求。“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教育,是自己走出大山的重要保障。”他说,带着“知识”出门,总有属于自己的天地。列车上同行的还有不少青春面孔。25岁的钱伟民来自铜仁山区,大学毕业后到广州一家国企工作。“读书是山区孩子的出路,自己现在从事智慧教育,希望今后能通过信息技术,让山里孩子享有优质教育资源。”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