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11月10日,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第十九届“古韵流长”古诗词朗诵大赛在该校长征大礼堂举办。伴随着悠扬的乐曲,同学们身着古装朗吟低唱,穿越时空对话先贤,重温那些历久弥新的佳作精品,充分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
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第十九届“古韵流长”古诗词朗诵大赛。
“须展鲲鹏翼,乘风上九霄。”人文与传媒学院级学生、湘江诗社社长邵航即兴吟咏,表达了自己对学校厚重文化底蕴与浓烈诗词氛围的感叹。
“生命中不能没有诗,不能没有高雅的志趣和高贵的精神。我们从入学起就有专业的诗教老师进行指导,让我们在诗词的研读和创作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邵航说。就在今年,在由中华诗教学会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华大学生诗词大赛中,邵航斩获词部三甲第一名,前不久还参加了中国诗词大会贵州赛区选拔赛。
作为百年学府,遵义师范学院长期以来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诗教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成效显著。
在遵义师范学院内的沙滩诗词文化墙。
“校园环境是营造诗词文化氛围的重要组成。我校道路、楼宇、景观如沙滩路、慕白亭、本心湖等的设计及命名均融入了诗词文化元素,步行校园,还可看到诗词文化墙石刻。”学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唐燕飞介绍,学校还成立了“遵义师范学院诗词楹联学会”和学生诗词组织“湘江诗社”,定期组织师生开展游园咏怀活动,为学校各景点、建筑赋诗撰联,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在构建课程体系方面,该校由多个二级学院教师协同不同学科,形成诗教课程群,结合诗词曲联的教学、研究和赏析、创作与书法、吟诵等艺术形式,构建了由核心课程“诗词曲联格律”“诗词曲联赏析”、基础课程“古代文学”“古代汉语”和拓展课程“音韵学”“中国书法”“广播播音主持”组成的多元诗教课程体系。
中国著名朗诵艺术家84岁的殷之光先生与遵义师范学院同学合诵了红色经典《忆秦娥·娄山关》。
此外,遵义师范学院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诗教活动。其中,每年举办的“大学生诗词楹联创作大赛”和“诗词大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文化自信与诗词素养。
“‘诵记一首红色诗词’是学校‘红色育人十个一’特色实践活动之一,我们每学期都要诵读并掌握一定数量的红色诗词。”化学化工学院级学生李梦楠说。
除组织开展各种红色主题的诵读、创作、书写活动外,学校还举办了全国红色诗词论坛,编辑出版了《诗韵长流——红色诗词论坛诗词集》《诗韵长流——红色诗词论坛论文集》,推动红色诗词的创作与研究。
遵义师范学院内的诗教成果陈列室。
在遵义师范学院内,还建有一间诗教成果陈列室,集中展示师生创作的诗词、作品集及相关论著;同时,在每月一期的校报上开设“中华诗词园地”专栏,长期展示师生诗词作品。
据了解,遵义师范学院师生在各级诗联比赛中获奖余个,出版的诗词作品合集及个人诗集有数十部。学校获评贵州省“文明校园”“诗词校园”“诗教先进单位”和首批“特色校园”;获评全国“中华诗教先进单位”,为全国18所获此殊荣的高校之一。
遵义师范学院师生出版的部分诗词作品集。
诗教工作实现了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一体化推进,成为学校育人工作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大大激发了学生传承弘扬中华诗词的热情。不少学子毕业后成为诗教骨干,在当地成立诗词组织,开展诗词创作与教学活动,为推动地方文化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我们将进一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自觉,助推学校特色高质量发展。”唐燕飞表示。
未来,学校将继续以文化人、以诗正心,为社会培养更多情操高尚、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杨凯
编辑熊江睿
二审徐微微
三审田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