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诊疗康复 http://www.bdfyy999.com/xinwenzhongxin/yiyuanxinwen/103317.html年,一群政府工作人员出现在遵义城,其中包括遵义市的民革主委、政协副主席朱振民。他们挨家挨户地寻访当地群众,查找与“年”、“北郊山坡”和“黑漆棺材”有关的情况。
只因为不久前朱振民接到了彭德怀元帅的指示:务必找到一座红军墓!
但大部分人都是一问三不知,这个调查组没有气馁,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连续七八天的努力后,热心群众告知了他们一个重要线索:松子坎一家老榨油坊里的工人王华轩可能知道些什么。
朱振民和其他工作人员顿时精神大振,他们顾不上休息,以最快速度联系上了王华轩。王华轩头一回见到这么多大人物,吓得差点说不出话来,等到工作人员说明来意后,他才眯起眼睛回忆二十多年前自己看到的情况。
“是有,那会大家都在说,红军从赤水河打回遵义了,城里那些土财主都知道自己要完蛋,着急忙慌收拾家当连夜出城,免得自己那些黑心钱被红军收缴,分给老百姓。”
图
红军雕塑
王华轩一边说,一边下意识挥了挥手,比划出当年乱轰轰的样子:“榨油坊的老板也跑了,但他舍不得店面,就留我下来给他看店,到了下午的时候,我就听到十里铺那边有人打枪,我往外边看,看见红军进来了。到了傍晚的时候,他们抬着一具红军的遗体,从干田坝来的,一路去了新城罗庄。”
工作人员听到这里,眼睛都亮了起来,着急地追问:“你知道他们把人埋在了什么位置吗?”王华轩肯定地回答:“我是第二天早上看到红军把棺材从罗庄抬出来的,有的红军憋不住,边走边哭,他们最后把棺材埋在了罗徽五家的坟山里。”听到这里,朱振民一拍大腿,着急地说:“快!快带我们去那看看!”
王华轩看他们的反应,就意识到那个牺牲的红军战士应该是个了不得的大人物,于是停下手上的活,直接领着朱振民等人前往罗徽五家的坟山。
坟山里林立着许多座坟冢,王华轩按着自己的记忆往里走,又四下找了找,终于在两个大坟间停了下来,他指着当中的那个没有立碑的小坟,对朱振民说:“这个坟就是那个时候红军埋的,剩下的都是罗家的坟。”
朱振民激动得嘴唇都抖了抖,但他为了稳妥起见,又问:“除了这个,你还想得起来别的情况吗?”王华轩沉思很久,讲:“我记得他们那口棺材是在新街颜家买的。”
图
红军油画
这是一条关键线索,因为卖棺材的人很有可能知道那位牺牲的红军战士的身份,甚至可能见过遗体的样子。朱振民当即安排一批人留在原地看守这个无碑坟墓,自己则带着另一批人去新街颜家。
颜家屋子里只坐着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大娘,她证实了王华轩的说法,表示当年确实有红军来自己这儿买一口黑漆棺材。那天她听见枪声,心里害怕就躲了起来,直到晚上才敢回家。没过多久,就有几个红军战士过来,问她买一口棺材。
当时的老百姓不清楚情况,都怕那些当兵的,颜老大娘谎称自己是在颜家做事的帮工,没收他们棺材钱,等到了第二天才听周围的邻居说,红军买她家的棺材是为了收殓一位牺牲的战士,那个人最后被埋在罗徽五家的坟山上。
颜老大娘犹豫了一下,对工作人员说:“红军走了以后,在外面躲着的罗徽五也回来了,他贪财,以为当兵的都有钱,所以把坟挖开过,但仔细找了找,什么值钱的陪葬品都没有,就又埋好了。”
这一席话听得朱振民等人眼圈泛红,当年的红军就是老百姓的兵,吃穿住行可能连老百姓都不如,哪会有什么值钱的陪葬呢?
图
红军雕塑
根据王华轩与颜老大娘的话,朱振民基本认定罗家坟里埋着的就是彭德怀元帅要自己寻找的那个牺牲的红军参谋长。他们找来了当时在遵义纪念馆当馆长的孔宪权与石新安政委一起辨认遗体,经过遵义地委同意后,才将红军坟里挖出来的棺材打开。
棺材里躺着的死者穿着件短呢大衣,这么多年过去,上面铁质的衣扣已经生锈了,他脚下有两块橡胶质地的鞋底,而当工作人员轻轻扒开遗骸头部的泥土后,看到死者右耳上额骨处有一个疑似弹痕的小孔,脑壳后面也有两条裂缝。
石新安在确认过各个细节后,止不住流泪,说:“是他,是他。”
原来,这个在遵义战役里牺牲的红军,就是红3军团参谋长邓萍。
图
邓萍
邓萍原名邓少章,是四川省富顺县人。当年在反动军阀政府统治下,老百姓光是生存就已经非常艰难,邓萍也和所有穷苦的底层劳动人民一样,吃不饱、穿不暖,即使如此,对他寄予厚望的双亲还是节衣缩食送他上了几年私塾。
邓萍知道自己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于是非常刻苦,在上学的几年时间里,他的成绩一直是私塾里最优秀的。邓萍读了书,也明白了一些道理,他看着被地主和资本家剥削的村民,心中暗暗下了一个决心:他要改变眼前的现状,清除、消灭这些趴在穷苦劳动人民身上的吸血虫,让国家从上到下焕然一新。
年后,五四爱国运动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点燃了革命之火。2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的领导人恽(yùn)代英来到了川南,他发动当地的爱国青年,共同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这也是川南第一个革命组织。
图
恽代英
邓萍也因此有幸听过恽代英的演讲,并深受革命思想的感染。年,不到二十岁的他瞒着家里人,独身前往武汉,报考了黄埔军校的武汉分校,并且顺利被录取。
在校期间,邓萍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后就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可好景不长,就在年4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势力勾结帝国主义和大资产阶级,背叛革命,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在白色恐怖下,一些人退缩、一些人投敌,但邓萍始终维持了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气节,他坚定革命信念,由始至终不曾放弃过与敌人的斗争。
这一年冬天,中共党组织交给了邓萍一个艰巨的任务,让他前往国民革命军湖南独立第五师第一团做兵运工作,代表党组织在思想和政治上关心、帮助一团团长,辅佐团长在这支部队中建立起领导核心,带领一团成为一支革命生力军。
该团的团长就是彭德怀。那一年的彭德怀才30岁不到,他是庄稼地里走出来的将才,早年的贫苦生活不但没有麻痹他的思想,反而激起他心中的一腔义勇。在北伐时期,他结识了共产党员段德昌,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图
彭德怀
在邓萍出发前,南华安特委就已经把事情告诉了彭德怀,彭德怀对这个新来的小伙子十分欢迎,并决定让他做团部的副官,方便自己随时向他请教。当时谁也没有想到,邓萍这一去,就在彭德怀身边呆了整整七年时间,两人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没过多长时间,南华安特委秘密通知邓萍一个消息:之前彭德怀递交的入党申请书,已经被中共湖南省委批准。
邓萍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非常高兴,于是当天晚上就举行了彭德怀的入党宣誓仪式。他不仅做了这场仪式的监誓人,还亲手绘制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画像悬挂在房中。
图
马克思画像
入党仪式结束后,邓萍考虑了很久,最后对彭德怀提出了一个建议:“为了安全着想,以后上级要是派人来,就先由我和他见面,等确认过他的身份没有问题,再向你引荐,否则万一出了什么差错,会给你增加暴露的危险。”
这个建议得到了彭德怀的肯定,他称赞邓萍在处理问题时周到细致,从此更加看重邓萍,将他视作自己的左右手。
年7月,中共湖南省委特派员滕代远来到了平江,和彭、邓二人商量平江起义的事宜,最后将起义时间定在了7月22日的上午十点。
在战前准备时,邓萍为了确保起义成功,反复研究地图后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在战斗中,我军部队应该重点防范平江县城一百里外的那个敌团。
原来,根据情报,平江县城里面的敌人其实是很少的。问题是一旦平江县城被进攻,城里的警察局与民团就会向城外的驻兵求援,到时候敌人里应外合,可能会给我军带来许多不必要的损失。
针对这种情况,邓萍认为我军可以在起义开始前就派人先占领电报局,切断城内敌人和城外敌人间的联系,然后派出两个营的战士埋伏在敌人援兵的必经之路上,杀他们一个措手不及,这样就可以保证平江起义万无一失。
彭德怀仔细地听完邓萍对于战斗的布局和分析后,忍不住赞叹:“你(邓萍)真不愧是黄埔军校培养的人才,比我这个讲武堂里走出来的丘八强厉害多了!”
图
黄埔军校
就这样,彭德怀最后拍板,就按邓萍的办法布置,7月22日,起义的枪声在平江县城打响,我军大获全胜。省委在接到这个好消息后,下达指示:任命彭德怀为军长,统帅以起义部队作为基础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滕代远则为红五军的政治委员。
至于在战前提出建议的邓萍,彭德怀也特意发了封电报给省委,想要邓萍以后就做自己的助手,经省委批准后,邓萍成为了红五军的参谋长。
平江起义后,红五军在彭德怀的带领下从县城撤出,经过大大小小数次战斗,总算突破了敌人的包围圈,于年12月和毛泽东、朱德所领导的红四军在井冈山顺利会师。
但凶恶的敌人依旧穷追不舍,展开包围圈对井冈山上的红军队伍实施“围剿”行动。当时红军所面临的除了外患,还有内忧,那时候正是冬天,但由于敌人的“封锁”,导致剩余的物资不足以支撑所有红军战士熬过寒冬。
为此,两军前委召开联席会议,并决定: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向赣南进击,而彭德怀麾下的红五军则留守井冈山。
图
井冈山会师画作
但就在红四军从井冈山撤离的第三天,敌人集合了大量兵力,向井冈山上的红五军发起了猛烈攻击,而此时驻扎在井冈山上的红军队伍,仅有余人。
为了应对眼前危急的局势,彭德怀等红五军的领导召开紧急会议,商讨突围的具体方案。邓萍在会议中站了出来,根据现有的情报,他提出应该集中兵力进攻敌人较为薄弱的点。在主力部队全力突围过程中,自己可以带领特务连、机枪连和迫击炮连发起进攻,分散敌人的注意力。
这种办法的确可以大大提高红五军突围的成功率,但同时也意味着,身为前锋的邓萍将会面临很大的危险。向来对邓萍关爱有加的彭德怀当场就坐不住了,他大声说:“不行,这样绝对不行,如果要人打前锋,我才是最合适的人选!”
邓萍却说:“你是红五军的军长,对于军队的发展而言,你比我更加重要。别忘了,保护这些伤病员和家属,可是朱、毛两位首长在下山之前交给你的重任啊!”
看着他态度如此坚决,彭德怀只好点头同意。
图
井冈山
事不宜迟,会议上安排好突围作战布置后,邓萍立即率领战士们向敌人发起冲锋,为后面的大部队撕开了一道突破口,红五军顺利冲出重围。
但也是在这场战斗中,邓萍受了重伤,需要留下进行医治,不能随军撤离。彭德怀特地留下了罐头、药品、枪支弹药等物资,并且在临走前再三嘱托当地的党组织:“你们千万要保护好邓萍同志。”
两人之间的战友情,通过此事可见一斑,更别提在第五次反“围剿”时,彭德怀甚至为了邓萍怒斥李德。
图
李德
年4月初,李德前来视察,在看过邓萍连夜绘制的作战图后,自负地点评:“我听说邓萍还是黄埔军校里出来的,但这张作战图里明显有很多常识性的错误,我只能很遗憾地说,看来这个黄埔军校,邓萍是白上了。”
要是李德的建议是完全正确的,彭德怀可能还愿意低头虚心请教,但这几句侮辱了邓萍的话明显是在瞎指挥,他气不打一处来,当场反驳:“邓萍同志跟在我身边已经六年了,这六年里他给我出了不少好主意,很多次战斗都是他帮助我进行战前布置,他的军事才华,哪里是你能比的!”
后面的发展也证实了彭德怀的这番话,李德等人错误路线的指挥致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转移。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的领导地位。
这个重大决策,在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给中国革命事业带来了希望。
图
遵义会议纪念馆内部
同年2月,彭德怀、邓萍率领部队急行军,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占领地理位置至关重要的娄山关。
面对据守娄山关的强敌,彭德怀仔细严谨地进行战前部署,邓萍则亲自上阵指挥,经过短短半个小时的火拼,红军就成功占领了这个遵义的北大门,打通了红军前往遵义的通道。
当时遵义分为新城和老城,红军在攻克娄山关后没有给敌人喘息的机会,连续抢占了遵义新城以及周边的村落,而现在拦在战士们面前的,就是遵义老城高耸的城墙。
邓萍为以最快速度拿下遵义城,主动要求跟随前锋队伍红11团行动。他和红11团政委张爱萍一起隐藏在草丛中,这个草丛距离城墙仅有几十米距离,稍有不慎就会被敌人的子弹射中。
但邓萍已经顾不得这些了,他一边拿着望远镜观察地形和敌人的守城部署,一边简洁清晰地对身边的张爱萍下达指令:“你们先派人牵制住守城的敌人,等到军团主力到达战场后,咱们在今天晚上发起总攻,注意,一定要在明天拂晓前拿下遵义!”
图
张爱萍
这时候,城墙上的敌人已经注意到了草丛中手持望远镜的邓萍,他们推测此人一定是军队的指挥,于是下达命令,对邓萍所在的位置进行扫射。
邓萍对敌人的动向无所觉察,他侧着头,专心和身边人说话:“一定要快,否则明天增援的薛岳部就要到了……”话音未落,一发子弹射中了邓萍的头部,他双目圆睁,倒在了张爱萍的手臂上,汩(gǔ)汩鲜血从弹孔里涌出,把张爱萍的衣服染成血红的颜色。
张爱萍赶忙去扶中弹的邓萍,却发现他已经没有了呼吸。
图
邓萍倒在张爱萍怀里的雕塑
恐怕很多人在听老一辈的人谈起战争时,总因为知道了“我们会获得胜利”的结局而与这段历史产生一种剥离感。在我们心中,共产党的队伍无论面对什么样的险境,都能全身而退,并且获得最后的胜利。红军战士也仿佛是钢筋铁骨,他们凭借“小米加步枪”就能将全副武装的敌人打得抱头鼠窜。
但事实是,存活下来的那些还能为我们讲述历史的老人都是幸运的,要是当年有一颗子弹穿过了他们的胸膛,他们可能就会倒在胜利的前夕。
这些战士们都是血肉之躯,都是最普通的人。他们之所以强大,是因为所有军人都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追随共产党扛起这个国家!
这个信念让他们无视伤痛、不惧随时都能夺走他们性命的枪林弹雨,坚持战斗在最危险的地方,哪怕献出生命,也无怨无悔。
图
老红军
几天前,还没有被冷弹夺去宝贵生命的邓萍和彭德怀一起指挥娄山关的战役,连续几夜都没有合眼的他坐在地上不小心睡着了。但军情不等人,彭德怀望着邓萍,最终还是决定给他争取十分钟的休息时间,自己则紧盯着怀表。
十分钟一到,彭德怀就叫醒了他,邓萍睁开眼第一句话就问:“怎么了,有情况吗?”彭德怀没说话,只是看着他笑,邓萍总算意识到自己睡着了。
他有些不好意思地站起来,说:“等打下遵义,我不吃不喝,先闷头睡个三天三夜!”彭德怀拍了拍他的肩膀,调侃:“可以,到时候给你放五天假,睡觉!”
那时候的两人都没想到,就在攻下遵义的前夕,邓萍永远地睡着了。
怀抱着邓萍遗体的张爱萍用电话联系彭德怀,沉重地报告了这个不幸的消息:“邓参谋长牺牲了,我们一起在前线观察……”在他说出这些话后,电话那头的人像是突然被掐住了脖子,发不出半点声音。
张爱萍正要继续开口,就听到了彭德怀撕心裂肺的咒骂声。他知道,彭德怀只有在极端愤怒的情况下才会骂人。而彭德怀如此悲痛,是因为邓萍的牺牲不仅意味着他失去了自己优秀的参谋长,红军也失去了一个可堪大用的将才。
图
彭德怀
当夜,彭德怀见到了邓萍的遗体。他默默地为这名已经逝去的战友整理遗容,然后深深地低下头,泪水不断地顺着他的脸颊流下。
张爱萍守在彭德怀身边,没有说话,过了好一会,彭德怀才擦干净泪水,对张爱萍说:“去给参谋长换一身新军装,如果没有了,就到总供给部去领,他们问起来,就说我要的。”
这句话交代完后,他缓缓站起身回到指挥所,拿着“给我拿下遵义城!给参谋长报仇!”
随着这一声怒吼,接到命令的红军战士们冲进了遵义老城,而张爱萍则与前来支援的陈赓部队一同攻下城外的老鸦山,红军战士们众志成城,取得了遵义战役的胜利。
这一场战役歼敌三千余人,俘敌近三千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是长征以来红军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战斗结束后,由于军情紧张,红军只能匆忙掩埋了邓萍烈士的遗体。
图
遵义战役的油画
十几年过去了,由于当时没有留下任何标记,导致无人知道邓萍烈士墓的具体位置。
年,当时遵义的地委书记李苏波接到了贵州省委第一书记苏振华所传达的彭德怀元帅的指示:中央军委对于寻找邓萍同志遗体安葬处这件事非常关心,希望当地政府帮助寻找邓萍遗骸的下落。
前文中出现的“年”、“北郊山坡”和“黑漆棺材”等情报就是彭德怀提供的。
石新安、孔宪权等同志查看了现场遗留的金属衣扣等衣物,经过反复确认,终于认定罗徽五家坟山的这座小坟堆里埋着的,就是邓萍同志的遗骸。
这位为革命献出年轻生命的英雄,终于得以安息。